第11章

接下李老爷朋友的宴席订单,沈砚连着两天都在铺子后厨忙得脚不沾地。

五十斤卤味不是小数目,光是处理肥肠和猪脚就占去大半时间,更别说还要卤制足够量的鸡、鸭、藕片这些配菜。

大刘和春桃也跟着连轴转,大刘负责清洗炖煮,春桃则忙着分拣打包,连吃饭都得轮流扒两口。沈砚守着灶台,卤汤熬了一锅又一锅,火候掐得分毫不差,确保每一批卤味都入味均匀,色泽红亮。

“沈小哥,这是最后一锅了!”大刘擦着汗,把刚焯好水的鸭翅倒进卤汤里,浓郁的香气瞬间漫了满院。

沈砚嗯了一声,掀开锅盖查看,蒸汽氤氲中,他的侧脸被熏得微红,眼神却依旧清亮。“再煮半个时辰,关火焖着,明天一早正好入味。”

第二天清晨,五十斤卤味整整齐齐码在十个大食盒里,分门别类,用干净的油纸垫着,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李老爷派来的伙计赶着马车来取货,验收时眼睛亮了亮:“沈老板这手艺真是没说的,光看这卖相,我就知道宴席上肯定抢手。”

沈砚没多言,只叮嘱小心些,别磕碰到食盒。等马车驶远,他才松了口气,紧绷的肩膀垮下来,竟有些发酸。

春桃递过一杯凉茶:“沈小哥,歇会儿吧,这单生意做完,咱们可得好好歇一天。”

沈砚接过茶喝了一口,刚想说什么,就见苏文彦慢悠悠地晃了过来,手里还摇着把折扇。“听说沈老板接了笔大生意?我来道声恭喜。”

沈砚看见他有点想笑,苏文彦就仿佛一个固定刷新的NPC,天天有事没事就出来冒个泡。

“多亏了李老爷提携。”沈砚请他进铺子里坐,春桃机灵地切了盘卤藕片端上来。

苏文彦尝了一片,点头赞道:“这藕片卤得脆嫩,比前阵子更有滋味了。”他放下筷子,话锋一转,“说起来,我家后天也要请几位朋友小聚,不用太多,十来斤卤味就行,你这儿能匀出来吗?”

“当然可以。”沈砚笑道,“苏公子想要什么品类?我提前备好。”

“就按你这宴席的搭配来就行,荤素都来点,省得我费脑子。”苏文彦笑着说。

沈砚应下,心里却盘算着。这单生意虽小,却能再赚些银子。他摸出藏在账本里的钱袋,昨天李老爷那边结了账,扣除成本,净赚了四两多银子,加上手里原有的,已经有十四两出头。这笔钱,足够给铺子换块像样的招牌了。

正想着,就见街对面有人在搬东西,动静不小。沈砚探头一看,竟是老福记的铺子前围了些人,有人正把里面的货架往外搬,看样子是要彻底关门了。

“这老福记是真撑不下去了?”春桃也看到了,好奇地问。

旁边卖杂货的老板路过,听见了搭话:“可不是嘛,听说欠了一屁股赌债,被债主找上门,把东西都搬走抵债了,老板自己跑没影了。”

沈砚没说话,只是收回目光。做生意终究凭的是良心,老福记落到这步田地,也是咎由自取。

下午收摊早,沈砚揣着银子去了趟木匠铺,定做了块“沈记卤味”的招牌,选了厚实的木料,还特意让师傅在上头刻了些简单的花纹,看着既朴实又体面。老板说三天后能做好,沈砚付了定金,心里有些期待。

回到铺子时,大刘和春桃正在收拾东西,见他回来,春桃笑着说:“沈小哥,刚才有个穿得挺体面的大叔来问,说想跟你学做卤味,愿意出拜师钱呢。”

沈砚愣了一下:“学卤味?”

“是啊,”大刘接话,“那人说看你生意好,也想学着开个卤味铺,还说给十两银子当学费。”

沈砚想都没想就摇了头:“我这手艺是祖传的,不外传。”倒不是小气,只是卤料配方是根本,一旦传出去,被人学了去粗制滥造,坏的是“沈记”的名声。

春桃也觉得不妥:“我看那人眼神有点飘,说不定是想偷师呢,还是算了吧。”

沈砚点头,没再提这事。他拿出账本,算了算最近的进项,又规划着接下来的开销。除了招牌,还得给后厨添个置物架,再买两口新锅,剩下的银子存起来,将来若是想把王老汉他们接来京城,也能派上用场。

正算着,忽然想起什么,从钱袋里数出三百文递给大刘和春桃:“这是这几天的加班费,你们拿去买点东西。”

两人惊喜地接了,连声道谢。第一次听到“加班费”的时候他们很惊讶,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整个京城,估计找不到这么实在的老板了。

沈记卤味的新招牌挂上那天,惹得半条街的人都来看热闹。漆黑的檀木板上,“沈记卤味”四个金字是请镇上最有名的先生写的,笔力遒劲,旁边还刻着缠枝莲纹,看着就比之前的木牌体面多了。

春桃站在铺子门口,逢人就笑着说:“咱们沈记换新招牌啦,以后常来呀!”

沈砚看着那块崭新的招牌,心里也生出几分安稳。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根。

自从老福记关门后,这条街上就只剩沈记一家卤味铺,加上之前积累的口碑,生意越发红火。每天不到晌午,卤味就卖得七七八八,春桃和大刘忙得脚不沾地,沈砚在后厨也得连轴转,才能供上需求。

“沈小哥,要不咱们再雇个人吧?”这天收摊后,春桃揉着发酸的胳膊说,“我跟大刘哥每天都忙不过来,您也累得直不起腰。”

沈砚确实觉得吃力。他不仅要掌勺卤制,还得管采买、算账目,有时忙到后半夜才能歇下。他想了想,点头道:“行,你留意着,要是有合适的人选,就带来看看。”

没过两天,春桃就领了个姑娘来。姑娘叫秋禾,是春桃的同乡,刚从乡下过来,看着老实本分,手脚也麻利。沈砚让她试着清洗肥肠,见她动作虽慢但干净仔细,便留下了,让春桃带着她熟悉活计。

添了人手,铺子的运转果然顺畅多了。沈砚腾出手来,开始琢磨着拓展生意。

他发现来买卤味的多是街坊邻居和路过的行人,少有大户人家上门,便想着能不能往酒楼、饭庄送些货,像当初给李老爷朋友的宴席供货那样,批量走货能省不少功夫。

苏文彦得知他的想法,笑着说:“这有何难?我认识几家酒楼的掌柜,回头我跟他们提一句,让他们来尝尝你的卤味。”

沈砚连忙道谢:“那就麻烦苏公子了。”

“跟我客气什么。”苏文彦摆了摆手,“不过话说回来,酒楼的口味可能更挑剔些,你或许可以试试做些偏清淡的卤味,比如卤鸭、卤鸽,少放些重料,突出本味,说不定更合他们的胃口。”

沈砚把这话记在心里。当天下午就去肉铺买了只鸭子和两只鸽子,回铺子后按着苏文彦说的,调整了卤料配方,少放了些八角、桂皮,多添了些陈皮、香叶,卤出来的味道果然清醇些,鸭皮油亮不腻,鸽肉鲜嫩入味。

第二天,苏文彦带了位胖乎乎的掌柜来。掌柜是街口“聚福楼”的,尝了沈砚做的清卤鸭,眼睛一亮:“这味道不错!不腥不腻,配着我们楼里的酒正好。这样,以后每天给我们送十斤,价钱好商量。”

沈砚喜出望外,连忙应下。有了聚福楼的开头,没过几天,又有两家饭庄找上门来,定下了每日的供货量。批量供货虽然利润比零售稍低,但胜在稳定,还能消化掉多做的卤味,省去不少功夫。

他算了笔账,加上给酒楼的供货,现在每天的净利润能稳定在五百文以上,一个月下来就是十五两银子,比在小镇时翻了好几倍。手里的银子不知不觉攒到了三十多两,除了日常周转,还能存下不少。

这天,沈砚去采买时,看到街角有个铺面要转租,位置虽不如现在的好,但面积大了近一倍,后面还有个小院子,正适合做后厨。

他心里一动,上前问了问价格,月租要二两银子,不算便宜,但若是租下来,能把后厨和前厅分开,还能多雇几个人手,扩大规模。

回到铺子,他把这事跟春桃他们说了说,春桃第一个赞成:“沈小哥,租!现在这铺子太挤了,扩大了咱们也能多做点卤味,把生意做更大!”

大刘也点头:“是啊,我看行,有个院子还能自己腌点咸菜,配着卤味卖肯定受欢迎。”

沈砚心里已有了决断。他去找了转租的房东,定下租期,先付了三个月的租金和押金,又花了五两银子简单修缮了一下铺面,添了灶台、货架,忙了近半个月,新铺子总算收拾妥当。

搬过去那天,苏文彦特意送来一块“生意兴隆”的匾额,笑着说:“恭喜沈老板乔迁之喜,这下可真是要大展拳脚了。”

沈砚看着宽敞明亮的新铺子,看着忙前忙后的春桃、大刘和秋禾,心里涌起一股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