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低头看画,惊讶地发现画中街道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小女孩——红色连衣裙,手里握着一支蜡笔,正抬头望着她,嘴角带着诡异的微笑。
那女孩,分明是十岁的她自己。
雨声忽然变大,风从门缝中挤进来,吹得油灯几近熄灭。在明灭的光影中,林雨仿佛听到了一声遥远的呼唤,那是记忆中父亲的声音:
“小雨,来找我...”
第二章:墨痕中的世界
林雨从小就能画出“真实”的东西。
不是普通的写实,而是某种更诡异的能力——她笔下的景物,有时会在现实中悄然重现。八岁那年,她画了一棵枯树发芽,窗外那棵早已死去的梧桐竟真的抽出了新枝;十岁那年,她画了一场雨,本应晴朗的午后忽然乌云密布。
但她从未敢画人,直到父亲失踪那天,她画了他的背影。
那幅画完成后不到一小时,警察就来通知他们,父亲林风在去往邻市的路上连人带车失踪,现场没有刹车痕迹,没有车辆碎片,仿佛凭空消失。
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半年后随父亲而去。临终前,她紧紧握着林雨的手说:“你父亲不是普通人,小雨。他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现在,站在守墨人面前,林雨终于开始明白母亲话中的含义。
“进入画境的方式,是‘绘入其中’。”墨守将一支毛笔递给林雨——笔杆温润如玉,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父亲常用的那支狼毫。
林雨的手指颤抖着接过笔,触感冰凉却亲切,仿佛握住了父亲的手。
“记住三件事,”守墨人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第一,画境中的一切都是情绪化的产物,恐惧会引来噩梦,平静会换来安宁;第二,不要试图修改已经发生的‘剧情’,那会撕裂画境的平衡;第三...”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林雨读不懂的情绪,“如果有人向你求助,别答应。那不是真人,只是残响。”
林雨提起笔,蘸墨,笔尖悬在画的边缘。她的心跳如擂鼓,汗水从额角滑落。
“我怎么回来?”她突然问道。
墨守的眼神复杂:“找到你父亲,他会知道方法。或者,找到画境的‘源笔迹’,摧毁它。但那样的话,画境将永远消失。”
林雨深吸一口气,笔尖终于落在纸上。
刹那间,世界开始旋转。色彩像被水洗过一样流淌、重组,墙壁上的影子活了似的扭动延伸,向她扑来。她闻到泥土和樟木的香气,听到远处溪流的声音,脚下原本坚实的地板变得柔软,最后成了青石板路。
当她重新站稳时,发现自己站在画中的小镇街道上。
天空是一种永恒的黄昏色,橘红与靛蓝交织,云朵凝固得像油画颜料。街道两旁的房屋风格混杂,有江南白墙黑瓦,也有西式铸铁阳台,仿佛不同时代的记忆被胡乱拼凑在一起。几个行人慢悠悠走过,穿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衣着,表情恬淡,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僵硬感——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木偶。
林雨沿着街道往前走,试图寻找父亲留下的痕迹。父亲喜欢在画中藏签名,有时是窗棂上的花纹,有时是地砖的拼缝。她蹲下身摸了摸路面的石子,触感真实得让她心悸。
“新来的?”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