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转弟的家庭并不富裕,她的父母原本是朴实的农民,靠着种植甘蔗和花生为生。然而,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有一个儿子来延续家族的香火。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李转弟的父母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花费一些钱财,通过关系进入了一家国营厂工作。在厂里,他们担任煮糖师傅,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稳定。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厂里经营不善,最终倒闭了。李转弟的父母失去了工作,生活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开了一家小食店,勉强维持生计。
李转弟的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她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人,这些人或许是路过的鬼魂,或许是隐藏在角落里的精灵。然而,对于这些奇异的现象,旁人似乎都并不在意,只有李转弟自己知道它们的存在。
一、煤炉旁的 “常客”
凌晨四点半,天还裹在墨色里,李转弟已经被母亲的敲门声喊醒。“转弟,快起来帮你姐择菜,今早要蒸三笼包子,晚了赶不上早市。” 门外的声音带着常年操持家务的沙哑,像砂纸磨过旧木头。
转弟揉着眼睛坐起来,窗外的月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穿好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刚走到堂屋,就看见煤炉边站着个穿灰布衫的老太太。老太太背对着她,佝偻着腰,手里似乎还攥着个布包,正凑在炉边取暖。
“张奶奶,您又来这么早?” 转弟顺口问了一句,伸手去拿墙角的菜篮子。
身后的母亲愣了一下,手里的柴火 “啪嗒” 掉在地上:“转弟,你跟谁说话呢?这大清早的,哪来的张奶奶?”
转弟这才反应过来,母亲看不见。她低下头,小声说:“没谁,我随口说的。”
这样的场景,从她记事起就没断过。别家小孩眼里的世界是亮堂堂的,她的世界里却总缠着些 “额外” 的人。有蹲在门槛上哭的小女孩,有倚着门框看报纸的老爷爷,还有总在灶台边转悠的妇人。这些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新,有的旧,共同点是 —— 只有她能看见。
姐姐李招娣比她大三岁,性子泼辣,最不信这些神神叨叨的事。“你就是小时候发烧烧糊涂了,净说胡话。” 每次转弟跟她提起这些,招娣都要翻个白眼,手里的锅铲敲得铁锅砰砰响,“再胡说,让爹把你锁柴房里,看那些‘东西’还来不来找你。”
转弟不敢再说话。她知道,说了也没人信。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辈子信奉 “眼见为实”,每次她怯生生地说 “看见有人在店里”,父亲只会叹口气,摸摸她的头:“转弟啊,别胡思乱想,好好干活,等攒够了钱,就送你去读书。”
可转弟知道,那些 “人” 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就像此刻,煤炉边的张奶奶还在那里,她缓缓转过身,脸上的皱纹像干枯的树皮,眼睛却亮得吓人。“姑娘,能不能给碗热水?” 张奶奶的声音轻飘飘的,像风吹过窗纸。
转弟赶紧拿起桌上的粗瓷碗,倒了碗热水递过去。可碗递到半空,却穿过了张奶奶的手,“哐当” 一声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