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不了解我了。或者说,他从未真正费心去了解过,那个在他身边沉默了三年的林念,骨子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倔强。
2
在周棠家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公寓里借住了一周。
这一周,我像个游魂,大部分时间只是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周棠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讲各种蹩脚的笑话,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关于顾承璟的话题。
一周后,我用自己工作以来偷偷攒下的、为数不多的积蓄,在远离市中心、靠近城郊艺术区的地方,租下了一间老旧居民楼顶层带小阁楼的工作室。
地方很小,墙壁斑驳,地板踩上去会吱呀作响,但有一扇朝南的、巨大的窗户。
当清晨的阳光倾泻进来,我感到了这三年来的第一丝暖意。
我把那个牛皮纸信封里的碎片,小心翼翼地倒在宽大的工作台上。
我一片一片地,用最细的镊子和透明的胶水,将它们重新拼贴在一张结实的画板上。
过程漫长而煎熬,像是在拼凑自己破碎的心脏。
最终完成的画面,布满了狰狞的裂痕和无法弥补的空缺。
我把它挂在工作台正前方的墙壁上,每天睁开眼,第一眼就能看到。
它是我血淋淋的警示碑:提醒我如何被轻视,如何被践踏,如何愚蠢地浪费了三年最宝贵的时光。
每一道裂痕都在无声地尖叫:站起来,林念!用你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为了活下去,我开始在设计师社区和接单平台上疯狂地寻找机会。
我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Nian。涅槃的“念”,也是碾碎后重生的“碾”。
我彻底抛弃了过去的设计风格。
那些流畅的曲线、柔美的花朵、象征永恒的符号……都让我想起那个被撕碎的雏菊之梦,带来阵阵恶心。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力量感、破坏性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表达。
那些被暴力撕碎的边缘,那些无法弥合的裂痕,那些尖锐的棱角,成了我新的灵感图腾。
我开始痴迷于用搭配极其浓烈或对比鲜明的宝石色彩,去构建一种在毁灭中挣扎、在废墟上重建的美学。
那是一种带着尖锐痛感的美,一种用伤痕呐喊的力量。
半年后,我设计的一枚名为“裂痕”的胸针,在一个颇有名气的线上设计师社区里引起了小范围的关注。
主体是用不规则黑金线条模拟大地震后龟裂的景象,一道深深的、几乎将胸针撕裂的缝隙中,却顽强地镶嵌着一颗异常璀璨夺目的红宝石,如同地心深处涌动的、不屈的生命岩浆。
就是这枚小小的“裂痕”,为我带来了命运的转机。
一天,社区后台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账号的私信:
“你好,Nian。我是沈砚,‘拾光’艺术画廊的策展人。偶然看到你的作品‘裂痕’,它蕴含的情感和爆发力令我非常震撼。
那种在毁灭中挣扎求生的力量感,直击人心。不知是否有幸能约个时间,当面聊聊你的创作?”
沈砚?这个名字我有印象。在几本先锋艺术杂志上见过他的专访和评论,被誉为“点金手”,眼光独到而犀利,尤其擅长挖掘和扶持那些风格独特却尚未被主流看见的新锐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