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呢?
我的善意,被她当成了理所应当的提款机。
我还没回复,就看到她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
「原来成年人的世界里,连善意都标着价码。」
下面很快有了一堆评论。
「月月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抱抱月月,别难过。」
「是不是遇到什么坏人了?有些人就是这样,打着帮忙的旗号,其实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龌龊事。」
一个叫王思思的女孩评论道:「月月你别理那种人,他就是想控制你!真正的善良才不是这样的!」
王思思,林月的室友兼闺蜜,上辈子也是在网上攻击我最凶的人之一。
她们一唱一和,字里行间都在指责我这个「不纯粹」的资助人。
好一朵楚楚可怜的白莲花。
2
我没有理会她在朋友圈的表演,直接将第一个月的兼职任务和一千块预付款发了过去。
任务是一些简单的文献资料整理和翻译,对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绰绰有余。
「这是预付款,等你完成后,我会把剩下的结算给你。如果你觉得有困难,随时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终止资助。」
我把话说得很明白。
要么,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
要么,一拍两散,我去找下一个值得资助的人。
钱的诱惑,和可能失去「金主」的威胁,让她不得不低头。
她收了钱,回了我一个「好的,哥哥」。
同时,我用小号在她们学校的贴吧发了个帖子。
主题是:「大家觉得,家庭困难的学生是该直接接受捐助,还是应该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换取报酬?」
帖子瞬间引发了热议。
一楼:「这还用问?肯定是劳动换取报酬啊,有手有脚的,凭什么白拿钱?」
二楼:「同意,直接给钱跟施舍有什么区别?靠自己劳动赚钱,花得也心安理得,更有尊严。」
三楼:「我就是贫困生,我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做好几份兼职,虽然累,但我觉得很踏实。白给的钱,我不敢要。」
四楼:「有些人就是懒,又虚荣,想不劳而获,还想别人把她当公主一样供着,做梦呢!」
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劳动换取报酬的模式。
我匿名在下面回复了一条:「我一个朋友就遇到了这种事,他想资助一个学妹,让她做点简单的兼职赚生活费,结果被那个学妹在朋友圈内涵说他的善意标着价码。」
帖子瞬间更火爆了。
「我靠,这不就是典型的白眼狼吗?」
「又当又立,恶心吐了。」
「求深扒,哪个系的啊?让大家避避雷。」
林月大概是看到了帖子,心里发虚,第二天不情不愿地开始做我布置的工作。
但好景不长。
没过两天,她就开始在微信上跟我抱怨。
「哥哥,你给的任务太多了,我每天都要做到深夜,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社交。」
「我们同学约我出去玩,我都去不了。」
「因为整理资料,我还错过了学生会的面试,那是我很重要的一个机会……」
她说着说着,发来一条语音,带着浓重的哭腔。
「你是不是就是想控制我?是不是觉得给了我钱,我的人生就得由你安排?」
「你是不是我不听你的,你就要断了我的学费?用学费来威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