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听命令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 “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把孩子看作自己的朋友,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讲话。一味地以命令的语气来要求孩子,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也会恶化亲子关系。
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讨厌听到别人以命令式的口吻跟我们说话。工作中我们也不喜欢听到别人使用命令式的口气对我们发号施令。细细想来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一件事,当我们使用不同口气说话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以前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中午,教官从新入伍的战士中选了3名,然后对他们说,在一间教室里坐着50名军人正在休息,用2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走出教室。
其中的一个走进教室大声对这些军人说:“首长让你们出去!”然而这些军人只是望了望他就再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显然他失败了。第二个人走进去用命令的口气说:“现在要开始打扫卫生了,请大家出去。”可是,大家依然没有回应让他,所以他也失败了。到了第三个人,只见他走进去后对大家说;“嗨,今天食堂的饭菜很不错呀,去晚了的话可能就没有了。”话音刚落,就见这些人高高兴兴地走了出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虽然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可是第一个人把首长给搬出来了,却没有说出所执行的任务是什么。第二个人呢?他却以打扫卫生为借口,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正在休息的他们出去,这怎么可能?
在生活中没有人喜欢这样,同样在工作中不要用命令的口气来对待你的员工,这一点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自尊。如果你是采用命令的口气来让下属做事,下属只能把事情做完;如果你是采用商量的口气来让下属做事,这时下属才可能会把这件事做好。也就是说,只有赢得员工的心,才能让我们的员工真正地行动起来。
小云是总经理的秘书,每一天都必须要和总经理共事,只是这位新总经理的脾气不太好,每当有文件需要复印他就会用非常生硬的语气对小云说:“小云,进来,把这份文件影印 50份。”“是。”
每当听到总经理用命令似的口气吩咐她做事的时候,她的心里都会特别的不爽、不情愿,因为上任总经理每次有工作要吩咐她做的时候都会说:“小云,麻烦你……”,所以,她心里有点不舒服。时间长了总经理发现虽然每次她都按时完成交给的任务,但是脸上缺少了在他刚刚上任时所表现的热情。他几次都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却因为工作忙而没有找出时间,就在再次吩咐小云做事时他一改平日的语气,很温和地跟小云说:“小云,你现在有时间吗?我这里有份文件需要你帮我复印?”小云听后很惊讶,不过她马上就反应过来说:“好,我马上就过去”。
世界上有一条很重要定律就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即使他们先听取了你的话,接受了你的指派或命令,但不一定就是心服口服对你有好感。没有人爱听命令,即便你是他的上司或领导,有权力说服他必须去做什么,但却更容易失去他对你的尊敬和信任。假如你能切身地转换一下角度,换一种口气,适当体谅一下别人的感受,凡事以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提出建议或想法,他们会因为你的这份尊重而乐意多考虑你的建议,并对你的人品有所称赞。
惠尔是一名工程师,他想在其负责的工段更换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那个工头可能会反对。于是惠尔在腋下夹着一只新式指数表去找他,手里拿着一些征求意见的文件。当惠尔和工头讨论文件的意见时,把那只指数表从左腋换到右腋地移动了好几次,终于工头开口了:“你拿的是什么?”“哦,这不过是个指数表。”惠尔故意漫不经心地答着。“让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么,你们部里又不用这个。”惠尔装作很勉强的样子将那指数表递给工头。当工头审视的时候,惠尔装作随便但非常详细地把这东西的功能说给他听。工头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里用不到这东西吗?天哪,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
惠尔深知这位工头的习性,如果直接以命令的口吻让他用,他一定不会接受,于是就不动声色地先说新式指数表的好处,将它潜移默化地灌输入工头的脑子里,毫不费力气地就让工头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当你发现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时,该考虑的不是别人哪里不对,而是应该反思自己说服别人的方式是否妥当,是否让对方在舒心的情况下听你说话。而命令的方式一定要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