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在周末展开。他特意去了离家很远的另一个城区,找到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二手电脑店,花费几百元买了一台最老旧、甚至没有内置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他额外买了一个全新的、未拆封的U盘。
回到出租屋,他拔掉了房间里的网线,确保电脑处于完全离线的状态。他小心翼翼地将U盘格式化,然后在这台“空气隔离”的旧电脑上,下载了最权威、最轻量级的比特币和以太坊钱包生成器(通过另一台电脑下载后拷贝至U盘)。
接下来的步骤,他做得一丝不苟,甚至带着一种宗教仪式般的虔诚。他运行程序,屏幕上跳出由随机算法生成的一长串杂乱无章的字符——私钥,以及对应的收款地址。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笔记本和一支质量上乘的中性笔,屏住呼吸,将私钥和地址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每生成一个,他就仔细核对三遍,确保没有任何抄写错误。
“一个钱包不能存放所有资产。”他牢记着分散风险的原则。他将现有的4.1个BTC和110个ETH,按照计划,拆分成五份。
· 钱包A: 存放 1.5 BTC
· 钱包B: 存放 1.5 BTC
· 钱包C: 存放 1.1 BTC
· 钱包D: 存放 60 ETH
· 钱包E: 存放 50 ETH
生成并抄写完毕后,他进行了最后一次离线验证:使用生成的地址进行了一次极小额度的转账测试(从交易所转出0.001 BTC和0.01 ETH到对应地址),确认地址有效且能够正确接收。确认无误后,他才将绝大部分资产转移进去。
看着交易所账户里的BTC和ETH余额逐渐归零,变为冷钱包地址上那一长串令人安心的数字,董三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掌控感油然而生。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纸质的私钥本身极为脆弱,火灾、水浸、虫蛀或是简单的遗失,都可能导致永久性的损失。
备份与分散储藏是关键。他拿出了另一个新U盘,将五个钱包的私钥信息分别用不同的强密码加密后存入,并将U盘本身也设置了访问密码。这个U盘是备份之一。
然后,他开始了他的“藏宝计划”:
1. 老家: 他将钱包A和钱包D的纸质私钥,分别密封在防水袋里,藏在了老家自己旧房间书架一本厚厚的旧书夹层中。这是他最信任的地方。
2. 银行保管箱: 他花费年费,在市中心银行租了一个最小的保管箱,将钱包B的纸质私钥和那个备份U盘放了进去。这是最物理安全的地方。
3. 发小李伟: 他找到了李伟,给了他一个密封好的厚实信封,表情严肃:“伟子,这里面是我很重要的学习资料和备份文件,放你这里最安全。千万别拆开,也别弄丢了,以后我可能急用。”李伟虽然疑惑,但看着董三福郑重的样子,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里面是钱包C的纸质私钥。
4. 自己身边: 钱包E的纸质私钥,他将其分成两半,一半藏在了出租屋一个极其隐蔽的角落(踢脚线后的暗格),另一半则记在了那本廉价的笔记本密码页里,用只有自己能懂的方式进行了混淆加密。
做完这一切,董三福才真正感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安心。他的资产现在分散在五个不同的冷钱包中,而通往这些财富的“密钥”,又被他以不同的形式,分散储藏在了四个不同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