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沈砚舟接到周明远的电话,律所团队通过调取地产项目备案信息,发现林浩宇提交设计方案的时间,比“砚·ART”内部定稿时间晚了整整两个月 。更关键的是,地产商提供的合同附件里,林浩宇的设计图存在多处与“砚·ART”初稿相同的细节漏洞,这些漏洞在沈砚舟最终版方案里已修正,显然是林浩宇直接拷贝初稿后,未察觉问题便提交 。沈砚舟立刻让助理将公司内部的设计修改记录、审核邮件打包发给周明远,同时联系行业内权威的设计协会,申请对两个方案进行专业鉴定,出具第三方报告 。
当天下午,网络上关于“抄袭”的负面舆论愈演愈烈,甚至有营销号放出“匿名内部员工”的爆料,声称“砚·ART”长期存在“借鉴”行为 。沈砚舟意识到林浩宇背后有人推波助澜,他让公关部暂停发布声明,转而联系几家相熟的媒体,放出“砚·ART”正在申请第三方鉴定”的消息,同时暗示“真相即将公布,请勿轻信谣言” 。与此同时,他让技术部追踪那些恶意爆料账号的IP地址,发现多个账号来自同一网络节点,且与林浩宇的工作室地址高度重合 。
第三天上午,设计协会的鉴定报告正式出具,明确指出林浩宇的方案在核心概念、结构框架、细节元素上,与“砚·ART”的原创方案存在90%以上的相似度,且林浩宇无法提供合理的创作过程证明 。沈砚舟抓住时机,让公司官方账号分批次发布证据:先是带有时间戳的设计手稿与创作记录,接着是第三方鉴定报告,最后放出林浩宇方案中的漏洞对比图 。每一条内容都精准回应了此前的质疑,网友的舆论开始反转,不少业内人士也站出来发声,指出林浩宇的设计“缺乏完整的逻辑链条,更像是拼凑而成” 。
下午三点,周明远传来消息,地产商因发现林浩宇涉嫌欺诈,已正式发函解除合作,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林浩宇退还两千万预付款并赔偿损失 。沈砚舟立刻让市场部将这一消息同步给所有合作方与投资人,同时召开线上发布会,面对镜头,他展示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苏晚拷贝文件的监控录像片段(隐去面部,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