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写得好啊!”王科长抬起头,小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卫东啊!真没看出来!你还有这两下子!这角度找的刁钻!这几条建议……虽然有点冒险,但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王科长是老宣传了,笔头子功夫还是有的,自然能看出这篇稿子的分量。这绝不是以前林卫东能写出来的东西!简直是脱胎换骨!
“科长您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您指导。”林卫东微微躬身,态度谦虚,不卑不亢。
这份沉稳的气度,更让王科长刮目相看。他哪里知道,眼前的林卫东身体里装着一个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深谙人情世故的灵魂。
“好好好!年轻人肯琢磨是好事!这篇稿子我看行,不仅厂报头版头条,我看还能往市里的工业报投投看!”王科长心情大好,看林卫东也顺眼多了,“以后科里的重要工资,你得多承担点!好好干!”
“谢谢科长栽培!”林卫东适当地表现出激动。
走出科长办公室,他能感觉到周围几个平时瞧不起他的同事投来惊异和探究的目光。
这只是个小试牛刀。他知道,厂报甚至是工业报,影响力都有限。他的舞台,应该在更广阔的地方。
中午休息时间,他借口去图书馆查资料,直奔春城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和图书馆。
他的目标明确——翻阅最近几个月全国各大重量级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
《人民文学》、《诗刊》、《收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他需要了解这个时代文学的脉搏,读者和编辑的口味。更重要的是,他要确认,前世那些璀璨的文学明珠,哪些已经问世,哪些还深埋于时间的洪流之下!
结果让他欣喜若狂!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此时都还未出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等待发掘的宝藏!
一个大胆至极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直接写小说,篇幅长,见效慢,而且他一个无名小卒,想发表难度不小。最适合开局一鸣惊人的,是诗歌和短篇小说!尤其是那种带有先锋实验色彩,却又紧扣时代脉搏、能引发巨大共鸣的作品!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他们的诗作还要再过一两年才会形成席卷全国的风潮!现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最好切入的时机!
还有那种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性深刻、带有批判和反思性质的短篇小说,同样是这个时代文学界渴望的“新声音”!
整个下午,林卫东都沉浸在图书馆里,疯狂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养分,同时反复推敲着自己的“处女作”该选择哪一件神兵利器。
最终,他做出了选择。
下班回家,无视了赵玉梅关于“奖金能不能补回来”的唠叨,他找借口说科里要赶一份重要材料,需要安静,将自己关在狭小的里屋。
铺开稿纸,拧开钢笔。
他选择的第一篇作品,不是直接照抄某位大家的成名作,而是选择了一首在未来知名度或许不是最高,但在这个时间点却极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足以石破天惊的诗歌——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笔尖划过稿纸,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凝聚着一个时代沉重的疑问和倔强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