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在“提交订单”上悬停,却迟迟不敢点——特价机票 999,不可退改。
他想起昨晚白芸窝在沙发上剪视频,屏幕里是马尔代夫的水屋,脚边是没洗的袜子。
“再不出发,我们就老了。”她说这话时没抬头,语气像剪坏的 BGM,一卡一顿。
林枫把机票页最小化,切回复盘文档,在“用户留存同比下降 3.7%”后面敲下一行字:
“初步判断为内容同质化、用户审美疲劳。”
敲完自己都笑了——疲劳?谁不疲劳?
整层楼的人像被按了“暂停键”:手指机械地敲,眼睛机械地盯,脑子却飘在别处。
领导在台上说:“我们要抓住用户碎片化时间。”
林枫在心里接了一句:“先把我们的整块时间敲成碎片。”
20:47,会议终于散了。
他关掉电脑,发现机票页面已自动刷新,价格跳回 1999,红字提示:
“余票紧张,欲购从速。”
时间又一次抢在他前面,把选择变成了没得选。
古人的提醒与今人的悖论
回家地铁上,林枫刷到一条短视频:
敦煌莫高窟第 257 窟壁画《九色鹿》高清 4K,弹幕飘过一行白字:
“唐·无名氏绘,用时 9 年零 4 个月。”
9 年零 4 个月,够林枫开 62 场复盘会、写 180 篇周报、涨 3 次房租、错过 18 次特价机票。
古人确实说过“时间不等人”,可古人没说时间会被切成 15 秒一条的短视频,被算法喂成流水线饲料。
林枫想起大学时读《东京梦华录》,汴京酒楼“四司六局”分工之细,堪比今日互联网中台;可人家夜里十二点开樊楼,灯火到天明,客人可以“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夕”,时间像一条宽阔的河。
而现在,河被拦腰截断,修成一级级小台阶,每级都写着“倒计时”。
他忽然明白:
不是我们在浪费时间,是时间被切得太碎,再也盛不住一滴完整的生活。
四、微信“已读”与心理赤字
23:10,白芸靠在床头,手机顶部弹出一条新消息:
【群聊】甲方—文旅策划 3 群:
“@小白 推文第 3 稿还是不够治愈,明早 8:30 之前再出一版,辛苦!”
消息左侧小小的灰色“已读”两个字,像钉子,把她钉在原地。
白芸点进输入框,敲下“好的”,又一个字一个字删掉,换成“收到”。
再删掉,最终发了两个字:“好的”。
她盯着“已读”变成“对方正在输入…”,心跳莫名加速——仿佛等待审判。
五秒后,对方只回了一个“”。
白芸把手机反扣在枕边,像一只被翻过壳的乌龟,四肢无力。
“已读”发明之前,时间尚有缓冲;
“已读”之后,回应变成义务,沉默等同于犯罪。
她想起林枫上周说的话:“我们像被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你那边一抖,我这边就得跳。”
可绳子越来越短,抖得越来越频繁。
她打开剪映,把昨晚没剪完的视频调出来:
海浪、水屋、落日、比基尼……
镜头一切,屏幕黑底白字:
“三天两晚自由行,人均 999。”
她忽然把进度条拖到最前面,一键删除。
既然哪里都去不了,不如留下一块完整的时间,哪怕只是深夜的十分钟,不被“已读”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