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是四人间。来自天南海北的四个大男孩,性格迥异。有沉默寡言的学霸赵磊,有大大咧咧的北方汉子张鹏,还有和我一样初来乍到、带着点拘谨的南方男孩陈默。初始的相处,礼貌中带着试探的疏离。我记起成人礼上李阿姨那句“像个小太阳似的,暖烘烘的”。家给了我这份温暖,我是否也能将它传递出去,哪怕只是照亮这方小小的空间?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高数小测后,陈默因为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晚饭也没去吃,闷闷地躺在床上。宿舍气氛有些凝滞。张鹏大大咧咧地嚷嚷着“下次努力呗”,赵磊则沉浸在自己的书本里。我看着他蜷缩的背影,想起了自己高考失利时那个被妈妈无声拥抱的夜晚。那份理解和接纳,曾如何抚平了我的焦躁。
我默默起身,拿起水果刀和一个洗好的苹果。暖黄的台灯光下,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专注地削皮。刀刃贴着果肉,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淡黄色的果皮连绵不断地垂落,像一条柔韧的丝带。这熟悉的声音和动作,奇异地让我自己先平静下来。削好后,我把苹果切成几瓣,用盘子装着,轻轻放在陈默的床头柜上。
“尝尝?挺甜的。”我尽量让声音自然,“一次测验而已,我爸总说,摔倒了才知道怎么爬起来更稳。吃点东西,心情会好点。” 我没有刻意安慰,只是分享了那份源自家庭的平和。陈默愣了一下,看着那盘切得整齐的苹果,又看了看我,眼神里的阴郁似乎淡了些,低声道了句谢。
后来,张鹏因为社团活动与人争执,气冲冲地回来,差点把门摔坏。赵磊皱了皱眉没说话。我倒了杯水递给他,等他稍微平静,才开口:“鹏哥,气大伤身。我妈以前总说,再贵重的东西,也比不上人平安顺心。事儿总有解决的办法,别跟自己过不去。” 我引用了妈妈关于青花杯的比喻,虽然语境不同,但那份“人比物重”的核心,却意外地让张鹏怔住了。他挠挠头,那股子暴躁劲儿泄了大半,嘟囔着:“也是……犯不着。”
这些细微的举动,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荡开了涟漪。宿舍的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赵磊遇到编程难题时,会主动问一句大家的看法;陈默开始分享他家乡的特产;张鹏则成了宿舍的“开心果”,但学会了收敛脾气。我们开始一起打球,一起熬夜赶作业,一起吐槽食堂的饭菜。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渐渐有了笑声,有了温度,有了属于我们四个人的“家”的感觉。
一天晚上,我收到一个厚厚的信封。是晓冉寄来的。里面是一张手绘的明信片,画着家里阳台那盆开得正盛的茉莉花,旁边是她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字:“哥,家里的茉莉又开啦,可香了!妈妈说香味能飘到你那里!我和爸妈都很好,就是想你啦!PS:我的生日计划,等你回来一起商量哦!——你的小太阳冉冉(暂时分你一点光!)” 信封里还塞了几朵压干的茉莉花,虽已褪色,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看着画和花,听着电话那头妹妹叽叽喳喳讲述着家里的琐事,爸妈在背景音里温和的叮嘱,一股暖流瞬间包裹了我。成人礼上那个愿望——“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给予毫无保留的爱”——不再是遥远的目标,它正以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在我手中实践。给予陈默一个削好的苹果,给张鹏递一杯水,耐心倾听赵磊的难题,分享妹妹寄来的花香……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爱”的练习场。原来,爱的传递并非需要惊天动地,它就蕴藏在日常的体谅、细微的关怀和真诚的分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