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号
凌晨三点,陈言的手机屏幕亮了。
不是消息提醒,而是她设置的实验数据异常警报。她从床上坐起,揉了揉眼睛,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fMRI数据让她瞬间清醒——第47号受试者的大脑活动模式完全偏离了预期。
陈言是华科大学神经认知实验室的副教授,过去三年一直在研究现代数字环境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她的"神经适应性错配"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她认为人类大脑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危机,而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数字设备。
但今晚的数据不同。第47号受试者——一个叫林泽的22岁大学生——他的大脑扫描显示出了她从未见过的模式。在执行复杂科学推理任务时,他的前额叶皮层几乎完全沉默,但奇怪的是,他的任务完成度却达到了95%。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陈言调出了林泽的背景资料。计算机科学专业,成绩中等,每天使用手机超过12小时——典型的"数字原住民"。按照她的理论,这样的人应该在深度认知任务上表现很差才对。
她给助手周墨发了条消息:"明天把林泽约来复测。"
然后她打开了另一个文件夹,里面是过去一个月收集的异常数据。不只是林泽,还有其他十几个受试者都出现了类似的脑活动模式。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重度数字媒体使用者,但在某个时间点后,他们的认知表现突然发生了质的改变。
陈言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一个可怕的想法在脑海中成形:如果人类的大脑不是在退化,而是在……适应?
第二章:断层
林泽坐在实验室的等候区,手指不自觉地在大腿上模拟滑动屏幕的动作。他已经两个小时没碰手机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万只蚂蚁在皮肤下爬行。
"林泽?"陈言推门进来,"谢谢你来复测。"
"没事,反正也没课。"林泽跟着她走进实验室,"上次的测试有什么问题吗?"
陈言没有直接回答:"你最近有感觉到什么……不同吗?比如思考方式的改变?"
林泽愣了一下:"您是指?"
"比如,你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感觉。"
林泽想了想:"确实有点不一样。以前看论文,我需要一字一句地读,现在……怎么说呢,我好像能同时处理很多信息流。就像是大脑里开了很多个窗口,每个窗口都在运行不同的程序。"
陈言的心跳加快了。她让林泽躺进fMRI扫描仪,开始新一轮测试。这次,她加入了更多的测试项目——不仅有传统的认知任务,还有她专门设计的"碎片化信息整合"测试。
扫描进行到一半,陈言的另一个研究生江悦跑了进来:"陈老师,您得看看这个!"
江悦的平板上显示着一份来自美国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预印本论文。标题是:《数字原住民的认知进化:一种新型神经网络模式的发现》。
陈言快速浏览着摘要,脸色越来越凝重。美国的研究者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一部分重度数字媒体使用者的大脑出现了全新的信息处理模式。他们称之为"并行认知网络"。
"陈老师,"江悦压低声音,"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
"意味着人类正在分化。"陈言看着扫描仪里的林泽,"一部分人的大脑正在进化出适应数字时代的新结构,而另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