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粥碗与旧疤
陈默的倒霉,是从能记事起就刻在骨血里的烙印。
1998年的夏天,南方多雨,空气里飘着老墙根发霉的味道。三岁的陈默穿着开裆裤,踮着脚尖扒着厨房的木门框,看母亲李兰在灶台前熬粥。铝锅在煤炉上咕嘟冒泡,白花花的米粥裹着热气往上窜,甜香混着柴火的烟味,勾得他小肚子直叫。
“妈,我帮你端。”陈默奶声奶气地喊,小手已经伸到了桌边。李兰刚想回头说“烫”,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是陈默随手扔在地上的塑料玩具车——她身子一歪,正好撞在陈默胳膊上。铝锅“哐当”一声翻倒,滚烫的米粥泼在水泥地上,溅起的热粥星子落在陈默手背上,疼得他“哇”地哭出声。
更糟的是,摔在地上的铝锅沿磕出个豁口,碎片弹起来,正好划破陈默的小拇指。血珠渗出来,混着米粥的黏液,看着格外吓人。李兰慌了神,顾不上收拾地上的狼藉,抱着陈默往巷口的诊所跑。雨水刚过,石板路滑,她摔了两跤,膝盖磨破了皮,却死死把陈默护在怀里。
诊所的王医生正在收拾药箱,见娘俩这副模样,赶紧接过陈默。“没事,小口子,就是烫红的地方得好好敷。”王医生一边给陈默包扎手指,一边安慰李兰,“孩子小,好动,难免磕磕碰碰,别往心里去。”
李兰点点头,眼圈却红了。她知道,这不是“难免”。陈默出生那天,医院突然停电,备用发电机坏了半小时;满月酒时,邻居家的小孩把开水洒在他襁褓上;刚学会走路,就掉进了院子里的大水缸,若不是路过的张大爷及时把他捞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是不是这孩子……命不好?”李兰趁着陈默睡着,小声问王医生。王医生皱了皱眉,拍了拍她的肩:“别瞎想,孩子健康就好,哪有什么命好不好的。”
可陈默的“倒霉”,并没有因为长大而停止。
七岁那年,陈默上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母亲特意早起给他煮了鸡蛋,把书包里的作业本、铅笔盒检查了三遍。“路上慢点,别跑,到校门口记得跟老师问好。”李兰叮嘱了一遍又一遍,目送陈默背着小书包走出巷口。
陈默记着母亲的话,走得很慢。快到学校门口时,一只黄白相间的野猫突然从墙洞里窜出来,正好撞在他腿上。陈默没站稳,“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书包带子断了,里面的作业本撒了一地。更巧的是,一阵风刮来,把作业本全吹进了旁边的泥水坑——那是前几天下雨积的水,混着泥沙,黑沉沉的。
陈默蹲在地上,看着泡在泥水里的作业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知道,这又是自己的“霉运”来了。路过的同学有的笑,有的指指点点,他想把作业本捡起来,可刚碰到,纸就烂了。
“我帮你捡。”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陈默抬头,看见同班的林晓雅蹲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张干净的纸巾。林晓雅没管作业本上的泥,一张张捡起来,叠好放在纸巾上:“我妈给我带了备用作业本,我分你一半,咱们一起写。”
那天上午,林晓雅把自己的田字格本撕成两半,分给陈默。班主任刘老师知道后,不仅没批评陈默,还在班里说:“陈默同学今天遇到点小麻烦,但他没哭,还跟林晓雅互相帮助,值得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