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沉默着,他的办公区域气压低得吓人。他依旧产出着高质量的设计,但过程变得极其痛苦——他必须先在自己的脑海里,用那套该死的算法标准进行一遍自我审查。
转机(或者说危机)很快到来。
公司最重要的客户,寰宇集团,准备推出一条全新的高端产品线“未来视界”。这是一个定位前沿、旨在颠覆市场的重量级项目,发布会预算惊人。寰宇的品牌总监李总亲自打来电话,点名希望陈默亲自操刀整体视觉系统。
“陈总监,这次的项目对我们至关重要,我相信只有你的团队能做出那种让人眼前一亮、定义行业未来的感觉!”李总在电话里充满期待。
王建国也深知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但他关注的焦点截然不同。项目启动会上,他反复强调:“‘未来视界’的预算虽然高,但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成本利润率!每一个环节都要优化!设计方面,要充分利用系统评估,确保输出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陈默没有理会王建国的絮叨,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他带领团队闭关数日,深入挖掘“未来视界”的产品内核,最终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方案:
主视觉采用一种特殊的、从未在商业设计中使用过的动态流光材料,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如梦似幻的色彩变幻;logo设计融合了微雕工艺和AR技术,通过手机扫描会产生沉浸式的品牌故事体验;整个视觉系统强调不对称和有机生长感,充满了未来生命感。
这套方案的艺术性和前瞻性毋庸置疑,但成本和实现难度也极高,需要寻找特殊的供应商和工艺,预算远超常规项目。
当陈默将方案概念(并未提及具体工艺和成本)展示给王建国时,王建国只是皱了皱眉,习惯性地将概念关键词输入了DesignOps系统。
系统屏幕上跳出一个刺眼的红色分数:58分(满分100)。 评估报告罗列了一大堆“缺陷”:”不对称构图导致视觉重心不稳“、”色彩变量过多增加认知负荷“、”动态元素实用性存疑“…结论是:“高风险,不建议采用”。
“陈总监,你看,”王建国指着屏幕,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系统的评估很说明问题。这个方案太过激进,风险很高,而且我猜,成本肯定低不了。”
就在这时,王建国引入的那家外包设计公司“优创设计”的负责人,适时地递上了一份他们“根据项目需求和系统优化建议”做出的方案。
这套方案四平八稳:采用流行的金属质感+渐变色彩,logo是规整的几何图形,整体风格酷似市面上已有的几个高端品牌,看起来“高大上”但毫无新意,最大的优点是成本可控,且DesignOps系统给出了92分的高分。
“王总,陈总监,这是我们基于数据分析和市场验证做出的方案,保证了商业安全性和性价比。”优创的负责人自信满满。
王建国对比着两份方案,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嗯,优创的方案确实更稳重,更符合商业逻辑。陈总监,你的创意很好,但可能不太适合这个项目。我建议,以优创的方案为基础,你们的团队配合进行优化执行。”
会议室内,星芒的设计师们脸色都变了。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羞辱!让顶级设计团队去给一个外包公司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