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父子二人聊到天空泛白。林大为说起自己童年时父亲总加班,但每次回家都会摸摸他的头;说起中学时父亲省下半年的烟钱给他买计算器;说起结婚时父亲默默把积蓄塞给他......
“我以为他不关心我,”林大为红着眼睛说,“原来他只是不懂怎么说。”
小宇轻声说:“我觉得爷爷在用他的方式爱你。就像你......”他顿了顿,“就像你用你的方式爱我。”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突然理解了这条跨越三代的情感链条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却也都曾因为不懂彼此的语言而误解。
黎明时分,他们决定要做一件事——找到那首《小梅的微笑》的完整乐谱,那是林国强未能完成的梦想。
第三章 笑与泪的寻宝
寻找乐谱的过程出乎意料地困难。收音机提供的线索支离破碎——一段旋律、几个地名、某些日期碎片。
小宇发挥技术特长,创建了一个数据库分析所有录音内容,寻找模式规律;林大为则用数据分析师的思维,整理时间线和地理位置信息。
“1972年爷爷常去的地方包括工人文化宫、长江文具店、老图书馆......”小宇指着屏幕上的地图,“他提到在‘老地方’藏了些东西,会不会是乐谱?”
林大为点头:“还有,他多次提到一个叫‘琴友老王’的人。如果能找到这个人......”
父子二人开始了城市寻踪。他们走访了即将拆迁的老城区,询问还住在那里的老人;在旧图书馆尘封的档案中寻找线索;甚至联系到了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厂里的退休办。
过程中充满了代际碰撞的幽默瞬间。在林大为试图用Excel表格整理信息时,小宇已经用一款社交软件定位到了可能知情的老人;当小宇对着老式信箱束手无策时,林大为轻松地用一把老钥匙打开了它。
“你们找国强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老宿舍区的院子里,他是“琴友老王”,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那小子!手风琴拉得一般,但写歌是真有灵气!”
老王记得那首《小梅的微笑》:“他写好后第一个拉给我听,甜得我假牙都快掉了!”老人哈哈大笑,露出果然少了几颗的牙齿。
但当问及乐谱下落,老王摇摇头:“他结婚后就把所有乐谱收起来了。说是要踏实过日子了。”
另一次,他们根据录音线索找到一个旧仓库,结果发现那里早已改建成了网红咖啡馆。年轻店员看着父子俩描述的老地图,一脸茫然。
“爸,也许我们找不到的。”小宇有些气馁地坐在咖啡馆外的长椅上,“都过去那么久了。”
林大为沉默片刻,突然说:“你爷爷坚持录了那么多年的音,即使没人听。我们才找了两周就要放弃吗?”
小宇惊讶地抬头。这是父亲第一次表现出对这件事的执着,而不只是被动参与。
就在这时,林大为的手机响起——是公司助理提醒他明天的重要会议。小宇看到父亲脸上掠过熟悉的焦虑,但出乎意料的是,林大为对着电话说:“会议改为线上吧,我这边有重要事情走不开。”
挂断电话,林大为看向儿子:“怎么了?”
“你居然......”小宇不知该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