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翻着母亲留下的木匣子时,窗外正下着十年未遇的暴雨。
雨点密集地敲打着老房子的窗户,像是无数手指急切地想要进来。这座位于城南的老小区,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墙壁上爬满了雨水的痕迹,如同老人手上的斑点和皱纹。林静记得小时候最怕这样的雷雨天,每次都会钻进母亲的被窝,母亲便会轻轻拍着她的背,哼着不知名的摇篮曲。
“静静不怕,妈妈在呢。”母亲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能驱散所有恐惧。
匣子是老式的,漆色斑驳,锁扣却依旧牢固。她记得这个匣子一直放在母亲的床头柜上,小时候她好奇想打开看看,母亲总是温柔地摇摇头:“这是妈妈的秘密,等静静长大了再给你看。”如今她37岁,终于能够打开这个匣子,却宁愿自己永远没有这个机会。
她找了半天钥匙,最后只得用螺丝刀撬开。里面没有什么贵重物品,只有一沓用橡皮筋捆着的旧信,几枚褪色的纽扣,还有一件未完工的婴儿毛衣。
母亲三天前走的,肺癌晚期。从确诊到离世,不过四个月时间。
林静是独生女,父亲在她八岁时因工地事故去世,由母亲一人拉扯大。她记得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去批发市场进些水果,然后赶在早高峰前到地铁口摆摊。放学后,林静就坐在摊位后面的小凳子上写作业,母亲时不时回头看她一眼,眼神里盛着满满的期待与疲惫。
“我闺女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母亲常对顾客说,“她聪明着呢。”
那些年,母亲的手总是皲裂的,冬天会裂开血口子,贴满了胶布。但她从不抱怨,只是每晚用热水泡手时,会轻轻叹一口气。林静记得有一次,她想要一本昂贵的童话书,母亲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下来。后来她才发现,那是母亲省下买药膏的钱。
母亲省吃俭用,却从不让她感到匮乏。学校要交钱买辅导书,母亲总是爽快地掏出来,尽管那可能是她一天摆摊的全部收入。晚上,母亲会检查她的作业,虽然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却认真得像是在钻研什么重要文件。
“妈,这个题你会吗?”小时候的林静常常这样问。
“妈不会,但妈相信你一定会。”母亲总是这样回答,眼神里是全然的信任。
林静果然不负期望,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离家那天,母亲送她到火车站,塞给她一袋煮鸡蛋和苹果。“好好读书,别惦记家。”母亲说着,眼睛却一直望着她,像是要把她的模样刻进心里。
火车开动时,林静回头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用力挥手,直到变成一个模糊的小点。那时她不知道,母亲在那里站了很久,直到火车完全看不见为止。
大学毕业后,林静留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母亲则坚持独自住在老家。“我习惯这里了,邻居都熟,去北京人生地不熟的,闷得慌。”每次通电话,母亲总是说:“我好着呢,你忙你的,别操心。”
其实母亲去过一次北京,那是林静刚工作那年。母亲说想来“见识见识大城市”,住了三天就急着回去。林静后来才知道,母亲是怕影响她工作,也怕她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