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跳出来,关联词条几乎都指向“高端礼品定制”、“复刻”、“A货精品”。点开几个店铺链接,里面琳琅满目地展示着各种以假乱真的名牌包、手表、饰品,甚至还有……钢笔。万宝龙、派克、威迪文……那些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品牌,在这里标价不过几百上千元。
“支持专柜验货”、“品质媲美正品”、“商务送礼佳品”……这些广告词像针一样扎进苏晚晴的眼睛。
所以,陈轩口中那支要送给“重要客户”的限量版钢笔,很可能就来自这里。
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圆。这个关于钢笔的谎言,像一根线头,轻轻一扯,可能就会牵出背后巨大的真相。
她想起陈轩那无可挑剔的履历:常青藤名校MBA毕业,回国后迅速在某跨国投行做到高管,年薪数百万,出手阔绰,谈吐不凡。这三年来,她一直活在他用金钱、品味和见识构筑的堡垒里,仰望他,依赖他,甚至在他一次次“善意”的纠正和贬低下,渐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他。
如果……如果这座堡垒,从一开始就是纸糊的呢?
这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却又带着一种诡异的、破土而出的兴奋。
#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晴表现得一切如常。
她依旧会在陈轩指定的时间化好精致的妆容,穿上他认可的“得体”衣服,陪他出席各种场合。她依旧会在他说教时垂下眼帘,轻声应和。但她的内心,却像一台悄然启动的精密仪器,开始冷静地观察、分析、验证。
她注意到,陈轩虽然对各种奢侈品品牌、红酒年份、高尔夫规则如数家珍,但他的知识似乎总停留在“炫耀”层面。一旦涉及到更深入的、需要真正专业背景的讨论,比如投行内部具体的操作流程、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模型,他要么巧妙地转移话题,要么就用一些空泛的大概念搪塞过去。
有一次,陈轩在和一个自称是某科技公司CEO的人吹嘘他主导过的某个跨境并购案,说得天花乱坠。苏晚晴大学辅修过金融,虽然不精深,但基本概念是懂的。她敏锐地察觉到,陈轩描述的几个关键节点和估值方法,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甚至违背了基本的商业常识。
那位CEO似乎也听出了不对劲,表情有些微妙,但碍于情面,没有点破。
陈轩却毫无察觉,依旧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那一刻,苏晚晴看着他,突然觉得他像是一个穿着皇帝新装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幻梦里。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疯狂生长。
她需要一个更确凿的证据。一个能直接击穿他核心人设的证据——学历。
陈轩时常把母校挂在嘴边,那是他精英身份最硬的一块招牌。他说母校的校友网络如何强大,说他当年的导师是多么德高望重。苏晚晴曾经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心怀崇拜。
现在,她打开了那所世界顶尖大学的官方网站,找到了校友查询系统。心跳有些加速,她深吸一口气,输入了陈轩的英文名和大概的入学年份。
“查无此人。”
冰冷的四个字,像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让她瞬间手脚冰凉。
不甘心。她又尝试了不同的拼写组合,甚至搜索了同期商学院的中国学生名单,依然没有找到“陈轩”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