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她回到那个狭小但安静的出租屋。夜晚不再属于休息和娱乐,而是变成了她真正的“第二战场”。电脑屏幕上,不再是韩剧或游戏,而是密密麻麻的代码行和复杂的数据结构图。
她大学时自学的编程基础,此刻找到了最明确的应用方向。她在开源社区里寻找医疗管理系统相关的项目,下载最新的技术文档,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她开始尝试用Python编写一些小的脚本,用来自动处理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录入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倍,但她谨慎地没有让任何人发现。
她知道,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自动化办公,而在于构建一个能理解并优化复杂医疗流程的“大脑”。这需要更深的功力。
一天晚上,当她正对着一个关于实时数据同步的技术难题苦思冥想时,手机响了。是陈护士长。
“小陆啊,没打扰你休息吧?”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很亲切。
“没有,护士长,您说。”
“哎,就是上次你那个排班的办法,真是帮了大忙了!我现在用顺手了,轻松多了。”陈护士长语气真诚,“就是……阿姨还有个事儿想问问你,不知道你懂不懂……”
原来,护士站管理急救药品和器械,全靠手工记账和定期盘点,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偶尔会出现紧急情况时找不到关键物品的险情。陈护士长听说现在有什么“二维码”、“扫码枪”之类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用在这个上面。
陆天青心中一动,这正是她思考的资源精细化管理范畴。她没有直接大包大揽,而是耐心地询问了具体的流程、物品种类、管理难点,然后说:“护士长,这是个很常见的需求,技术上应该可以实现。我帮您查查有没有现成的、适合我们医院情况的小软件或者解决方案,了解一下再跟您说?”
“哎呀,那太好了!太谢谢你了小陆!你说你一个学管理的小姑娘,怎么懂这么多……”陈护士长连连道谢,语气中充满了信任。
挂了电话,陆天青看着电脑屏幕上未解决的代码,眼神却更加明亮。陈护士长的问题,给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来自真实战场的“需求分析”。这比她闭门造车要有价值得多。
她立刻调整了学习方向,开始深入研究物资管理系统(SPD)的基本原理和轻量化实现方案。她甚至在模拟环境里,为护士站的急救物品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库模型和扫码入库/出库的逻辑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陈护士长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她会“请教”一些临床上的具体流程,而陈护士长也乐于向这个聪明又踏实的年轻人倾诉一线工作的种种不便——医生排手术室的混乱、患者信息在不同科室间传递的延误、危急值报告有时不能及时送达医生手中的隐患……
这些宝贵的“用户访谈”,让陆天青脑海中的那个系统蓝图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贴近实际。她不再仅仅是为了向父亲证明什么而学习,一种更强的责任感开始滋生:她或许真的能用自己正在磨砺的这把“刀”,为这个混乱的系统切除一些病灶,让那些像陈护士长一样的一线工作者,能更顺畅地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