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秦默如常打招呼。
“早。”孟晓回应,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明显的疲惫。
她没说什么,秦默也就什么都没问。
下午,秦默在厨房煮面条,看着锅里翻滚的汤水和氤氲的热气,他犹豫了一下,多放了一把面条,又打了两个鸡蛋,切了个番茄。做完后,他盛了满满一大碗,端到1602门口,敲了敲门。
孟晓开门的速度有些慢。她换上了家居服,头发随意挽着,看起来比早上更憔悴了些。
“我煮面煮多了,”秦默把碗递过去,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不介意的话,帮忙解决一下?”
孟晓看着那碗色彩鲜亮、冒着温暖热气的面条,明显愣住了,眼眶似乎微微红了一下,但很快被她掩饰过去。她接过碗,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秦默的手,有些凉。
“谢谢……正好饿了。”她努力挤出一个笑容。
“那就好。”秦默点点头,转身回了自己家。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刻意的安慰,一碗最普通的番茄鸡蛋面,在那个有些清冷的秋日下午,成了恰到好处的慰藉。
过了一会儿,秦默听到门口有轻微的响动,开门一看,门口放着他刚才送面过去的那只大碗,已经洗得干干净净,旁边还放着一小盒包装精致的巧克力。碗底下压着一张便签纸,上面是清秀的字迹:“谢谢你的面,巧克力是客户送的,我不太吃甜食,希望你别嫌弃。——孟晓”
秦默拿起碗和巧克力,心里有种微妙的暖意。他给那张便签纸拍了张照,然后把它夹在了一本常用的技术手册里。
第三章:默契的边界
那碗面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进入了一种更舒适、更自然的阶段。
秦默发现孟晓阳台的灯,常常在他预计她加班晚归的时间段亮起。而他也会在连续几天埋头 coding 不见人影后,收到孟晓发来的信息:“需要带咖啡吗?我正好下楼。”
他通常回答:“美式,谢谢。”然后会在孟晓将咖啡挂在他门把手上后,通过微信转账给她,附带一个简单的表情。
他们偶尔会交流一下养花心得。秦默的茉莉花开花落,孟晓则在自家阳台养了一盆长势喜人的薄荷,她说喜欢那股清冽的提神气味。有时周末晚上,如果两人都没安排,会默契地各自端一杯茶或酒,走到阳台上,隔着那一米多的距离,聊上十几二十分钟。
他们聊工作,秦默说说遇到的技术难题,孟晓谈谈难缠的客户和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他们聊电影,聊最近看的书,甚至聊楼下总打架的那两只流浪猫。但他们依然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过于深入的领域,比如彼此的过往,比如感情史,比如那晚在孟晓家争吵的男人。
他们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像生活里一个稳定的、令人安心的背景音,互不干扰,却又彼此呼应。
一个初冬的雨夜,冷雨敲打着窗户。秦默刚结束一个视频会议,听到对面传来开关门的声音,有些急促。过了一会儿,他的手机亮了,是孟晓发来的消息:“好像发烧了,家里没药,我下楼去买。”
秦默回复:“需要帮忙吗?”
那边过了一会儿才回:“不用,谢谢。”
但秦默还是放下了手里的工作,拿了把伞走到电梯厅。电梯门打开,孟晓果然在里面,头发被雨水打湿了几缕,贴在额角,脸色潮红,眼神也有些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