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役航母“山东舰”被改造为全球首个移动生态平台。 工程师林薇为甲板铺上土壤,用光学隐身技术保护迁徙物种。 核聚变引擎驱动海水淡化系统,滋养出漂浮森林。 当非洲角马群首次踏上这片“海上草原”时, 甲板边缘的起降标记仍隐约可见—— 非洲长老指着标记问:“这些是什么?” 林薇微笑:“是跑道,曾经承载战斗机的地方。” 长老俯身触摸温热的钢板: “现在,它承载生命。”
冰冷的蓝光刺破黎明前的黑暗。等离子切割枪在“山东舰”厚重的飞行甲板上游走,喷吐着令人目眩的火焰。钢铁在高温下屈服,发出尖锐的嘶鸣,如同巨兽沉闷的叹息。林薇站在高处的指挥平台上,防风镜后的目光专注而沉静。她看着那一道道象征力量与征服的舰载机起飞标记,在耀眼的蓝光中,如同被阳光融化的积雪般,寸寸断裂、消失。
风从辽阔的黄海吹来,带着咸涩的气息,吹拂着她束在安全帽下的几缕黑发。这风曾托举过无数架钢铁雄鹰,如今,它只是吹着,掠过空旷的甲板,掠过忙碌的工程机甲,掠过她手中那块冰凉的钢板碎片——上面还残留着模糊的黄色条纹印记。
“报告林工,C7区最后一段起飞引导线清除完毕!”通讯器里传来工程师王磊的声音,背景是切割枪熄灭后滋滋的冷却声。
“收到。清洁组准备进场,按计划进行基础打磨。”林薇的声音透过防风口罩,有些低沉,却清晰稳定。
她抬起头,目光越过正在忙碌的工程区域,投向航母那巨大的岛式舰桥。朝阳的金光正勾勒出它沉默而雄浑的轮廓。它曾是这艘海上堡垒的大脑和眼睛,指挥着令人敬畏的力量。如今,舰桥顶部的雷达阵列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几组正在架设的大型气象与环境监测天线,细长的白色支架指向天空,如同悄然萌发的新芽。
舰体下方,海水规律地拍打着巨大的钢铁身躯,发出低沉的轰鸣。就在这轰鸣的深处,隐藏着整个“和平绿洲1号”生态平台的心脏——一组经过彻底改造的紧凑型核聚变引擎。它们不再为轰鸣的涡轮和高速螺旋桨提供毁灭性的推力,而是将稳定、澎湃、近乎无穷的能量,转化为驱动庞大生态系统的脉动。
林薇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轻点几下,调出了引擎室的实时监控数据流。代表能量输出的曲线平稳得近乎一条直线。这些能量,正通过粗大的、包裹着绝缘材料的超导能量管道,无声地输送到舰体各处。它们驱动着位于舰腹深处、规模前所未有的海水淡化阵列。巨大的管道将海水吸入,经过重重过滤、蒸馏、离子交换……最终,源源不断的纯净淡水被泵送至甲板之下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如同为这片即将诞生的土地注入了生命的血液。
“林工,”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林薇转过身,是项目总协调人,来自肯尼亚的生态学家卡洛斯·恩格玛。他年近六十,头发花白卷曲,脸上带着非洲草原阳光赋予的深刻纹路,此刻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如同望着雨季即将到来的草原。“土壤样本的初步检测报告出来了,营养基质活性非常好。特别是混合了玄武岩纤维和有机质的那几组,保水性和透气性都超出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