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罢,他将这面背面写了字的金牌递给身旁的亲兵:“用原装金匣,原路急递,发还临安!”
帐内一片死寂!所有将领都惊呆了!元帅……这是在干什么?在金牌诏书的背面……写回文?还要原路发回去?这……这简直闻所未闻!
郭鹤宇(岳飞)毫不停歇,拿起第二道措辞更严厉的金牌,继续在背面书写:
>“臣飞再拜:金牌二至,天威赫赫。臣非敢违命,实乃战机稍纵即逝。兀术聚残兵于汴梁,若我骤退,其必反噬,已复州县,恐再陷水火。臣请暂驻旬日,观敌情变,若金人无动,即刻班师,绝无延误。此乃为社稷计,非为一己之功。”
“发还!”
第三道金牌:
>“臣飞惶恐叩首:金牌三至,如雷霆加身。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非臣跋扈,盖因瞬息战阵,千里之外难悉其情。今探马报,金人正调集河北援军,若我仓促南归,门户洞开,江南危矣!臣请扼守要冲,断敌援路,待局势明朗,自当束身归阙,领受斧钺!”
“发还!”
……
他就这样,一道接一道,在每一面送达的金牌背面,都用极其恭敬的措辞,引经据典,分析利害,提出“暂缓班师”的“合理”建议。理由从“战机把握”、“巩固战果”、“防止反扑”到“保护江南安全”,层层递进,逻辑看似严密,实则核心只有一个:拖延!
当写到第七道金牌时,他的笔锋陡然一转,融入了郭鹤宇灵魂深处那属于现代革命家的灵魂与智慧:
>“……金牌七至,臣心如煎。然‘士不可辱,民心不可违’!朱仙镇外,万千黎庶,扶老携幼,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其情切切,其声哀哀!若臣此时弃之而去,金虏屠刀之下,焉有遗类?此非独负圣恩,实乃负天下苍生!负中原父老泣血之望!臣纵万死,不敢行此不义之举!故冒死再陈:请许臣暂留,安辑流亡,保境安民,使王师北顾之时,有根基可倚,有民心可用!此乃长治久安之基,望陛下明察!”
“士不可辱,民心不可违!”这八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帐内每一个将领的心头!这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辩解,而是将“民意”抬到了与“君命”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这是何等的胆魄!帐中诸将,包括最桀骜的牛皋,此刻看向元帅的眼神,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一丝隐隐的激动。
郭鹤宇(岳飞)的笔越来越快,字迹却愈发沉稳有力。写到第十道金牌时,他的战略意图已呼之欲出:
>“……金牌十至,臣自知罪孽深重。然退兵易,再进难!今汴梁虽在咫尺,然强攻坚城,徒耗士卒。臣观河北、河东新复之地,金人统治根基浅薄,豪强离心,百姓思宋。与其顿兵坚城之下,不若分遣精干,深入敌后,发动兆民,建立根基!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之法,使金虏处处受制,日夜不宁。待其疲敝,根基稳固,汴梁不攻自破!此乃以空间换时间,以万民为甲兵之上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如同闪电,瞬间劈开了帐中将领们固有的战争思维!张宪眼中精光爆射,他是智将,立刻捕捉到了这前所未闻的战术思想背后蕴含的巨大威力!这不再是堂堂之阵的对决,而是将战争引入更广阔、更残酷、也更持久的全民泥潭!岳云年轻,思维活跃,更是被这新奇而狠辣的策略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