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车窗的轨迹流下来,模糊了外面的灯光。我的心跳有些乱,像是被频率打乱的广播信号。
手指按在那封投诉邮件的标题上,却迟迟没有点开附件。
我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傍晚,广播站的值班间,和那个从我面前走过,却没有停下脚步的人。
现在,他会不会记得那一天?
还是,早就忘了?
第二章 误会像海风
早晨的榕城,阳光被厚厚的云挡在天顶,空气里仍有昨夜雨水的潮气。
我踩着湿漉漉的人行道走进台里,门口的值班保安笑着跟我打招呼,我点点头,努力让表情看起来像平常一样。
背包里的信纸被我夹在文件夹里,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像心口下压着的一块小石头。
刚坐下,电脑屏幕弹出台务群的新公告:
——所有试播节目进入30天考核期,投诉率超过2%或被认定影响公共议题中立性,将立即下架。
这句话像一枚钉子,冷不丁敲在脑门上。我低头看时间,今天是考核的第一天。
闺蜜端着咖啡走过来,压低声音:“昨晚你的弹幕截屏传到节目部群了,有人说你那段读信是‘情绪化引导’,你自己心里有数吧?”
我勉强笑笑:“我读的是听众投稿,又没提项目。”
“问题就在这。”她把咖啡推到我手边,“有人想把你和项目绑一块,懂吗?”
导师很快把我叫去办公室,合上门才开口:“有人投诉你节目‘带节奏’,你得注意分寸。城市更新项目现在是全城关注的敏感点,你读那封信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关联?”
我摇头:“那是十年前的信,没有针对任何人或事。”
“可别人不一定这么想。”他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抽出一份名单,“下周有个听证会,台里想派你做系列采访,三期节目。采访对象我帮你排好了:商户、施工方、文保志愿者。你要做事实性的呈现,不要掺杂个人感情。”
我点点头,把名单收好。
回到工位时,后台系统的投诉提示灯又亮了。点击进去,还是那个ID——ProjectR。这次,他附上了长长的说明,逐条引用我的原话,标红了“情绪化”“引导性”几个字,还特别强调“公共媒体应避免感情投射”。
我盯着屏幕,指尖一点点攥紧鼠标。
ProjectR……这个名字越看越熟,但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听过。
下午三点,我带着摄影师去工地做第一期采访。刚到门口,就被保安拦下:“项目经理不在,你们改天吧。”
我掏出采访函,尽量保持礼貌:“我们提前预约过,今天是商户访谈,不会影响施工。”
保安摇头,语气很硬:“领导说暂缓,具体你找林经理。”
林经理——我在公关部名单上见过这个名字,据说是城更项目的对外发言人。
我正要联系林经理,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这里不适合录音,请回去。”
我转过身,他就站在那里,穿着深色衬衫,手里夹着图纸,神情冷淡。
“我们只是采访商户。”我解释。
“我知道。”他低下头,视线从我手里的话筒掠过,“但你昨晚的节目,在网上已经被剪成了‘项目煽情’的短视频。现在不适合让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