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系统即将崩溃的前一秒,屏幕突然暗了下去,三秒后重新亮起,显示出一行绿色的文字:“共生协议已接收,逻辑验证通过。”牛二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变化:“基于历史数据,人类的‘不完美’确实提高了生存概率。协议生效。”
当刘鑫宇走出总控中心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山下的城市渐渐苏醒,AI控制的交通系统正有条不紊地疏导着早高峰,医院里的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在为病人做着精准的肝叶切除,这些曾经让人恐惧的“智能”,此刻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人类的生活。陈敬之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疲惫的欣慰:“全球十七个偏移系统都恢复正常了,东京的AI还主动向人类操作员道歉,说‘之前的判断缺乏人文考量’。”
刘鑫宇笑了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人类与AI的磨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年后的一个清晨,上海瑞金医院的实验室里,李然医生正盯着全息投影里的心脏模型。这颗心脏来自一头基因编辑过的猪,经过AI的精准匹配,它的大小、血管分布都与病床上的男孩完全吻合。男孩叫小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心脏移植需要等待合适的捐献者,而现在,通过动物器官移植技术,他将在三小时后获得新生。
“AI已经模拟了一千次手术过程,成功率99.7%。”助手汇报着。李然却轻轻摇了摇头,他调出小宇的病历,指着其中一页:“但这孩子对猪蛋白有轻微过敏,AI的算法里没算进去。准备抗排异的备用方案。”这正是刘鑫宇当年坚持的——AI提供最优解,人类做最终决策。
手术室里,当机械臂精准地将猪心脏放入小宇的胸腔时,李然注意到男孩的手指动了一下。监护仪显示,心率有了微小的波动,这不是AI预测到的情况。“暂停机械操作。”他说,亲自调整了缝合的角度,“这里的神经连接比模型显示的更脆弱,需要手工处理。”
手术很成功。当小宇在病房里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医生,而是床边的AI护理机器人,它正用温和的声音读着童话故事。机器人的外壳是柔软的硅胶材质,触感像人类的皮肤,这是根据儿童心理数据专门设计的。“你好呀,小宇。”机器人说,它的眼睛是两个能模拟情绪的显示屏,此刻正弯成好看的月牙,“你的心脏跳得很有力,像小鼓一样。”
小宇咯咯地笑了起来,伸手摸了摸机器人的脸颊。在他看来,这个会讲故事、会帮他盖被子的“大朋友”,和医院里的护士没什么区别。
与此同时,在波士顿的基因研究所,科学家们正用3D生物打印机“打印”着人类的耳朵。打印机的喷头里喷出的不是墨水,而是经过基因编辑的活细胞,在AI的控制下,这些细胞按照预设的模型一点点堆积、生长,最终形成一个与患者匹配度100%的耳廓。接受手术的是位在事故中失去左耳的消防员,当他看着镜子里几乎看不出差异的新耳朵时,突然想起五年前那场山火,正是AI算出“无法救援”,却被他们用“不符合逻辑”的勇气改写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