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五日,苏瑶每日三次去西跨院。她调整药方时加入了具有抗菌作用的金银花和连翘,又教赵家人做简易的雾化吸入——用陶罐煮沸药汁,让赵伯对着蒸汽呼吸。
第七日清晨,赵伯竟能自己坐起来喝粥了。消息传遍苏府,下人们看苏瑶的眼神都变了。那个曾被视作怯懦无能的嫡小姐,如今成了能救命的"活菩萨"。
王氏禁足期满后,见苏瑶声望日增,又生一计。她故意在苏正雄面前咳嗽,说自己胎像不稳,请了太医来看。太医诊脉后皱眉:"侍郎夫人忧思过度,恐有滑胎之险。"
王氏立刻哭倒在苏正雄怀里:"老爷,定是前些日子受了惊吓......"
苏正雄看向站在一旁的苏瑶,眼神复杂。苏瑶却上前一步,语气平静:"父亲,女儿愿为二姨娘调理身体。"
4 第四章:疫病来袭
苏瑶为王氏诊脉时,指尖清晰地感受到脉象滑而不固——确实有流产风险,但根源不是惊吓,而是王氏私下服用的"求子药"里含有过量红花。
她不动声色地写下安胎方,将其中几味药材做了调整:"姨娘每日辰时煎服,忌生冷辛辣,尤其不可再用活血之物。"王氏接过药方时,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却没敢多说。
半月后,王氏的胎像果然稳固了。苏正雄对苏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甚至允许她去书房翻阅医书。苏瑶趁机提出,想在府中开辟一间药房,既方便下人看病,也能钻研医术。
柳氏担忧道:"瑶儿,女子抛头露面终究不妥。"
"母亲,医术无分男女。"苏瑶望着窗外初绽的玉兰,"若能救人,何惧流言?"
药房开张那日,苏府外竟有百姓闻讯而来。苏瑶定下规矩:府中下人均可免费诊治,外姓人只收药材成本。她的医术与仁心,渐渐在京城传开。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入秋后的第三个雨夜,巡城的士兵敲响了苏府的大门。"苏侍郎,城南爆发疫病,死者已逾百人!"
苏瑶披衣起身时,听见苏正雄在书房急得踱步。"太医院束手无策,陛下已下旨,让各府邸紧闭门户。"柳氏的声音带着哭腔,"瑶儿,我们千万别出去。"
苏瑶却在灯下翻看医书,指尖划过关于"时疫"的记载:"母亲,越是危险,越不能闭门。"她连夜写下请战书,清晨时分递到了苏正雄面前,"父亲,女儿愿往疫区。"
苏正雄看着女儿眼中的坚定,想起她救治赵伯的事,终是叹了口气:"需带足人手和药材,万事小心。"
疫区的景象比想象中更惨烈。城南的贫民窟里,茅草屋前挂满了白幡,腐烂的气味混杂着雨水的腥气,令人作呕。苏瑶捂住口鼻,看见一个孩童蜷缩在墙角,嘴唇青紫,呼吸微弱。
"是细菌性痢疾合并脱水。"苏瑶立刻让药童取出随身携带的盐糖水,撬开孩子的嘴一点点喂进去。她又指挥人手搭建隔离棚,将病患按症状轻重分开安置:"高热惊厥的放左边,上吐下泻的放右边,密切接触者住外围!"
有老者拄着拐杖上前:"姑娘,这是天意,治不好的......"
苏瑶抬头时,雨丝落在她脸上:"老人家,医者不信天意,只信药石。"她让人焚烧艾草消毒,又将大蒜捣成泥分给健康人:"每日生吃一瓣,能防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