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没再拒绝。他给少年煮了红薯粥,又找了件自己以前的旧衣服给他穿,给少年取了个名字叫赵虎 —— 因为少年说他忘了自己的名字,只记得家里以前养过一只虎斑猫。
从那天起,李凡多了个徒弟。他教赵虎练剑,没教啥复杂的招式,就教他砍柴 —— 每天跟着自己上山砍柴,感悟木头的纹理,感悟刀落下的力道。赵虎很听话,不管天热天冷,都跟着李凡上山,手上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继续砍,从不含糊。
三个月后,李凡给了赵虎一把新打的铁剑,教了他《太初剑经》的基础心法。赵虎一学就会,练了没几天,就能一剑劈开碗口粗的树。李凡看在眼里,心里有点欣慰 —— 这孩子是块练剑的好料。
一晃三年过去。
赵虎已经从瘦骨嶙峋的少年长成了挺拔的青年,手里的铁剑也换成了一柄青钢剑。那天早上,赵虎给李凡磕了三个响头,眼眶红红的:“师傅,我要走了。山下传来消息,邻国要打过来了,我要去参军,保护咱们的国家。”
李凡点了点头,递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自己攒的几十文钱:“路上小心,记住,剑是用来保护人的,不是用来杀人的。”
赵虎拿着布包,又磕了个头,转身下了山。
谁也没想到,三年后的赵虎,会成为大炎国的 “剑修护国大师”。
据说,赵虎参军后,在战场上一人一剑,杀得敌兵闻风丧胆。有一次,敌军的剑修将领挑衅,说大炎国没有能打的剑修,赵虎出阵,只一剑就劈断了对方的佩剑,还把人挑飞了三里地。大炎国皇帝大喜,封他为护国大师,赐黄金万两、良田千亩,还给他建了座 “护国府”。
消息传到青牛村,村民们都惊呆了:“赵虎那孩子,真是李凡教出来的?”
李凡还是老样子,该砍柴砍柴,该做饭做饭,只是偶尔会站在村口,望着山下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
自赵虎之后,李凡又收了几个徒弟。
第二个徒弟叫林清雪,是个逃荒来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就是性子倔。她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根树枝,说要学剑保护自己。李凡教她练剑,她比赵虎还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剑,练到天黑才休息。林清雪学了两年,说要去云游四方,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凡没拦着,只给了她一把自己削的木剑。后来有人说,江湖上有个女剑修,用一把木剑,挑了十几个山贼窝,还救了不少百姓,人称 “木剑仙子”,说的就是林清雪。
第三个徒弟叫王铁柱,是个憨乎乎的壮小子,家里是烧炭的,力气大得很。他来学剑,是因为想保护村里的人。李凡教他练剑,发现他对剑的重量特别敏感,就建议他多琢磨铸剑。王铁柱听了师傅的话,一边练剑一边学铸剑,三年后离开青牛村,去了天下第一铸剑宗门 “天工门”。没几年,天工门就传出消息,门里出了个天才铸剑师,铸出的剑削铁如泥,连宗门长老都抢着要,那就是王铁柱 —— 后来他还成了天工门的长老,掌管铸剑阁。
第四个徒弟叫周铁蛋,是个孤儿,从小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手特别巧,能把木头刻成各种小玩意儿。李凡教他练剑,他却对剑的纹路和材质更感兴趣,李凡就顺势教他辨认矿石、锻造兵器。周铁蛋学了四年,离开村子后,在镇上开了家铸剑铺,刚开始没人光顾,后来有个路过的剑修买了他铸的剑,用了之后赞不绝口,说他的剑里有 “剑意”。久而久之,周铁蛋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铸剑师,连城里的达官贵人都来找他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