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爷的眼睛亮了:“真的吗?那……那要多少钱?我没那么多钱租摊位。”林建笑着说:“文化站是公益性质的,不用租金,只要您愿意教孩子们做糖画,传承手艺就行。”
林晓拉着陈阿爷的手,兴奋地说:“阿爷,这样您的糖画摊就不会丢了!我以后还能来学做糖画吗?”陈阿爷点点头,眼眶又湿了——他知道,妻子的约定,他终于能守住了。
第三章 樟木糖模,旧时光里的甜
距离拆迁还有十天,陈阿爷的糖画摊依旧摆在老樟树下,只是来的人更多了——不仅有巷弄的孩子,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老街坊,想再吃一口陈阿爷的糖画,留个念想。
这天早上,陈阿爷特意早起,从箱子里翻出了一个旧木盒——那是妻子留下的,里面装着十几个樟木糖模,有兔子、老虎、蝴蝶,还有少见的龙和凤。这些糖模是他们刚结婚时,一起用老樟树的木料刻的,每一个都磨得光滑发亮,带着淡淡的樟香。
“阿爷,这是什么呀?”林晓早早地来了,看到木盒里的糖模,好奇地问。陈阿爷拿起一个兔子糖模,递给她:“这是糖模,以前没有青石板的时候,阿爷就用它做糖画,把糖稀倒进模子里,冷却后就能脱模,比画的更精致。”
他拿出铜锅,熬了一锅新的糖稀,等糖稀凉到不烫手,就舀了一勺倒进兔子糖模里,用刮板刮平多余的糖稀。等了两分钟,他把糖模倒扣过来,轻轻一敲,一只完整的兔子糖画就掉了出来,比画的更立体,耳朵上还带着樟木的纹路。
“哇!好漂亮!”林晓接过兔子糖画,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比之前的更甜,还有樟木的香味!”陈阿爷笑了:“这糖模用了四十年,吸了樟木的香,熬糖的时候又加了点樟叶汁,所以有樟香味。”
林建也来了,看到樟木糖模,惊讶地说:“陈阿爷,这可是老物件啊!现在很少有人用手工糖模做糖画了,您愿意把它们展示在文化站吗?让更多人看看老手艺的魅力。”
陈阿爷点点头,又拿出一个龙形糖模:“这个龙模是我和老伴花了一个月刻的,当年巷弄里的孩子结婚,都会来订一个龙形糖画,讨个好彩头。可惜后来孩子们都喜欢画的糖画,这糖模就慢慢不用了。”
他一边说,一边给林建和林晓讲起了过去的事——四十年前,他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跟着师傅学做糖画,后来师傅走了,他就接手了糖画摊。遇到妻子时,她是巷弄里的小学老师,总带着学生来买糖画,一来二去就熟悉了。结婚后,妻子辞了工作,陪他一起守着糖画摊,还帮他改良了糖稀的配方,加了点蜂蜜,让糖画更甜却不腻。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来我这买糖画,”陈阿爷笑着说,“有的孩子把糖画插在笔筒里,舍不得吃,放干了就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