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攥着轮渡票,眼泪掉在票面上,晕开了油墨。他给周阿婆鞠了个躬,转身跑向刚靠岸的轮渡。船开的时候,他站在甲板上,朝周阿婆挥手,周阿婆也挥着手,直到轮渡变成江面上的一个小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冬没再来。周阿婆每天都会多泡一碗茶,放在石凳上,像是在等他。有人问她:“阿婆,你这茶给谁留的?”周阿婆笑着说:“给一个后生仔,他说喜欢我泡的茶。”
直到五月的一个清晨,周阿婆刚摆好茶摊,就听见有人喊“阿婆”。她抬头一看,林冬背着帆布包,旁边跟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青岐村的外婆。“阿婆,谢谢您上次的轮渡票,”林冬手里拿着个陶罐,“这是外婆煮的花生汤,您尝尝。”外婆也笑着说:“多亏您帮冬冬,不然这孩子还不知道要在码头晃多久呢。”
周阿婆接过陶罐,打开来,花生汤的香气飘出来,暖暖的。她给祖孙俩倒上茶,看着林冬一口一口喝着花生汤,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那以后,林冬每个周末都会来码头,有时候帮周阿婆擦石凳,有时候帮她收茶碗,偶尔还会带外婆做的花生汤和饼干。
日子一天天过,闽江的水涨了又落,轮渡的汽笛声依旧每天准时响起。周阿婆的茶摊,成了码头的一道风景,有人来喝凉茶,有人来歇脚,还有人来听周阿婆讲林冬的故事。
这年冬天,周阿婆病了,茶摊停了几天。林冬知道后,每天都来医院看她,还帮她打理茶摊——早上五点半去老井打水,泡好茉莉花茶,擦干净石凳,像周阿婆平时那样,守着茶摊,等着客人。
周阿婆出院那天,林冬推着她的轮椅,来到码头。茶摊前围了好多人,有常来喝凉茶的工人,有上学的学生,还有青岐村的外婆,手里拿着刚煮好的花生汤。“阿婆,您看,茶摊没停,”林冬笑着说,“以后我帮您一起摆。”
周阿婆看着眼前的人,看着冒着热气的保温桶,看着江面缓缓驶来的轮渡,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
从那以后,码头的榕树下,多了个穿校服的男孩,帮着周阿婆摆茶摊,泡凉茶。有人问林冬:“你怎么天天来这?”林冬笑着说:“因为阿婆的茶好喝,还因为,这里像家。”
转眼到了春节,轮渡码头挂起了红灯笼。周阿婆的茶摊也换了新的蓝布,保温桶里除了茉莉花茶,还多了外婆煮的花生汤。林冬的爸爸也来了,手里拿着个新的帆布包,递给林冬:“之前是爸爸不对,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林冬接过包,点了点头,眼眶红红的。
那天,周阿婆的茶摊前特别热闹,有人喝凉茶,有人吃花生汤,还有人听周阿婆讲林冬的故事。轮渡鸣着汽笛,在江面上穿梭,红灯笼的影子映在江水里,晃啊晃,像一串温暖的星星。
后来,林冬考上了大学,去了外地。但每个假期,他都会回来看周阿婆,帮她摆茶摊。再后来,周阿婆年纪大了,走不动了,茶摊就交给了林冬的外婆和表妹打理。林冬也会经常寄茶叶回来,还会寄一些外地的特产,让外婆放在茶摊旁,给客人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