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平镇风云起
民国十八年,陕西的一带深陷泥沼,局势动荡得如暴风雨中的湖面,不得安宁。匪患似那野火春风中疯长的野草,肆意蔓延,所到之处,百姓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乾陵,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神秘气息的陵墓,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而紧邻它的清平镇,往昔的祥和已如梦幻泡影,如今被阴霾严严实实地笼罩着。
清平镇,曾经是一个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镇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而美好。这一切,都得益于镇里传承已久的古老传统——每年在镇庙举行盛大祭祀仪式。每至祭祀之时,镇民们便会精心准备牛、鸡、鸭、鱼等丰盛贡品,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乾陵庇佑,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近三年来,匪患横行无忌,道路被劫匪占据,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祭祀一事也只能无奈搁置。
从第四年起,诡异之事如鬼魅般悄然降临。每当夜幕深沉,万籁俱寂之时,镇庙周围便会隐隐传出阴森的哭声,那哭声似无数冤魂在黑暗中哭诉,令人毛骨悚然。镇里的牲畜也莫名失踪,次日却在镇庙前被发现,喉咙被咬断,鲜血被吸食殆尽,死状惨不忍睹。恐惧的阴影迅速在镇中蔓延,原本热闹的清平镇,一到夜晚便家家紧闭门窗,街道上冷冷清清,空无一人,宛如一座死城。
新来的镇长赵德柱,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对神鬼之事嗤之以鼻的人。可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怪事,他也不禁慌了神,往日的镇定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寻求解决之道,他四处打听,不惜重金先后请来了几位声名在外的“高人”。这些人,有的号称能驱鬼辟邪,有的自诩精通风水之术。然而,这些所谓的“高人”,要么摆了法事却毫无效果,镇里的诡异之事依旧频繁发生;要么来了之后就被莫名的邪气侵扰,一病不起,卧床不起。诡异之事只是稍稍得到了些许缓解,却从未真正解决,清平镇依旧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中。
直到第五年的一天,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背着旧布褡裳,手持枣木拐杖的道人,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踏入了清平镇。此人正是黄沙道人,他脸庞削瘦,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印记,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透着一股深邃的神秘气息,仿佛能看穿世间一切虚妄。镇里的孩童看到他,都忍不住躲在大人身后,只因他那拐杖头雕着的看不出模样的兽头,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狰狞,仿佛下一秒就会活过来择人而噬。
第二章:初入清平镇
黄沙道人踏入清平镇时,正是午后时分。炽热的阳光洒在街道上,却未能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惧与压抑。街道上冷冷清清,偶有几个行人,也是神色匆匆,脚步慌乱,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
他走到镇中,看到一座略显破败的酒楼,便信步走了进去。酒楼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食客,看到黄沙道人进来,都忍不住投来好奇的目光。这些目光中,夹杂着疑惑、警惕和一丝隐隐的期待。
黄沙道人找了个空位坐下,点了些酒菜。正吃着,听到旁边一桌人在低声议论着镇里的诡异之事。“你说这镇里到底是咋了,这么多邪乎事儿,那些高人都搞不定。”一个瘦高个皱着眉头,脸上满是忧虑地说道。“还能咋,肯定是乾陵里的东西出来作祟了,咱们这镇一直靠着乾陵庇佑,如今不祭祀,可不就触怒了神灵嘛。”另一个胖子接口道,脸上带着几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