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临终前,交给我这本诗集,说若有机会回江南,务必找到一把刻有桂花的紫砂壶。他说那是他青春的全部。”林教授抿了口茶,“这些年我多方打听,毫无音讯。没想到今日偶然走进这家书店,竟...”
陈默摩挲着壶身:“这壶是家祖父二十年前从一位藏家手中购得。祖父说这壶有灵性,泡的茶格外香醇。”他顿了顿,“既然这是您家旧物,理当物归原主。”
林教授却摇头:“父亲嘱咐的是寻壶,而非取壶。他说壶中藏着一段往事,若有机缘,希望能让该知道的人知道。”他望向陈默,“店主可知这壶的来历?”
陈默检索记忆,只想起祖父曾说这是段“ wartime romance”的见证,具体却不甚了了。
“这样吧,”林教授从包中取出纸笔,写下电话号码,“若您不介意,我可以在江南小住几日。或许我们能一起解开这个谜?”
于是,七十老翁与三十青年因一把壶结缘,开始了对往事的追寻。
陈默首先想到的是本地最年长的紫砂艺人——九十二岁的陶老先生。老人住在城外山脚下,仍每日制陶不辍。当看到“桂雨”壶时,他昏花的眼睛忽然亮了。
“这是顾师傅的手笔,没错。”陶老的手指抚过壶身,“民国二十六年春,顾师傅接了个急活,一位年轻先生要定制一把壶,说是送人。那时日军已占上海,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做壶?但顾师傅被那年轻人的诚意打动,连夜赶工。”
陶老眯起眼,仿佛看见了过去:“那先生要求在壶上刻一女子执伞立于桂树下。奇怪的是,他不要正面,只要背影。顾师傅问为何,他说‘只因初见时,见的是她离去的身影’。”
第二日,陈默带着林教授拜访了本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检索档案,发现了一条民国二十六年的记录:十月,日军空袭,西山孤儿院损毁严重,教职员林某某组织疏散,全体儿童安全转移。
“林远舟!”林教授激动道,“家父曾说过他在孤儿院教过书。”
他们在故纸堆中翻找,终于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孩子围着一对年轻男女。男子着长衫,戴眼镜;女子穿素色旗袍,执一把油纸伞。照片背面写着:“民国二十六年秋,与沈先生、顾老师于西山孤儿院。”
“顾老师...”陈默若有所思,“这把壶的制作者姓顾,刻绘的也是顾姓女子。会不会...”
林教授的手指轻抚照片上的女子:“父亲诗中总提到‘桂雨’和‘执伞人’,难道就是她?”
线索似乎串联起来,但关键一环仍缺失——这位顾老师究竟是谁?如今何在?
陈默想起祖父的旧友,八十八岁的朱奶奶。她曾是本地学校的校长,对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如数家珍。
“顾清源!”朱奶奶看到照片,脱口而出,“她是西山孤儿院的音乐老师,弹得一手好钢琴。可惜啊,红颜薄命。”
据朱奶奶回忆,顾清源出身宜兴紫砂世家,却不愿继承家业,一心投身教育。抗战爆发后,她拒绝随家人内迁,坚持留在孤儿院照顾孩子。
“民国二十六年底,日军进城前夜,孤儿院紧急疏散。顾老师为救一个落在后面的孩子,被流弹击中。”朱奶奶叹息,“就葬在老西山公墓,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