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竹语民宿’有空房,沿这条路走三百米右转。”她收起情绪,指了指方向。
男人说了声“谢谢”,目光却落在她身后的烤箱上:“烤箱坏了?”
“加热管不工作了。”徐梦延叹了口气。
男人放下背包,从包里翻出螺丝刀:“我学过点电路,要不试试?”
徐梦延犹豫了两秒——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靠谱吗?可眼下实在没别的办法,还是往旁边让了让。男人挽起袖子拆开烤箱后盖,手指修长灵活,在电线间穿梭时,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眼睛。
“小心!”徐梦延突然出声,他手里的螺丝刀差点碰到裸露的电线。
男人抬头笑了笑,指尖蹭到金属接口,猛地缩了一下——被电麻了。“没事。”他甩了甩手,指尖渗出点血珠,“我叫解知钥,‘解’读xie,不读jie,是谢之遥的xie。”
徐梦延转身去拿医药箱,递碘伏棉签时补了句:“徐梦延。不是许红豆,是徐梦延。”
这是她回余村后第N次被人说像《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角色,可她不想做任何人的影子。
解知钥包扎伤口时,烤箱突然“叮”了一声——加热管亮了。徐梦延惊喜地按了按温度键:“太谢谢你了!明天试营业,你要是有空,来尝我做的面包?”
“好啊。”解知钥收拾好工具,背上背包,“那我先去民宿了,明天见。”
看着他消失在雨巷里的背影,徐梦延摸了摸烤箱外壳的温度,心里莫名暖了一块。她不知道,这个突然闯入的男人,会让她的“开始”,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模样。
2 烤箱复燃遇知音,笔记遗落藏心事
第二天清晨,徐梦延五点就起了床。山泉水和面,黄油要软化到室温,酵母用35度温水活化——这些在上海做市场报告时偷偷记在备忘录里的细节,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当第一炉牛角包的香气飘出烘焙间时,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解知钥站在桂花树下,手里拎着两袋豆浆:“路过村口早餐铺,给你带了份。”
徐梦延接过豆浆,指尖碰到温热的塑料袋,心里颤了一下:“谢谢。面包还要等十分钟,你先坐。”
院子里的石桌上摆着她昨天摘的野蔷薇,解知钥坐下时,目光落在石桌角的一本笔记上——是她大学时的食品工艺课笔记,昨天整理东西时随手放在这儿的。“江南大学食品学?”他拿起笔记翻了两页,“我有个同学也是这个专业的。”
“真的?”徐梦延端着刚出炉的牛角包走出来,“说不定我们还认识。”
两人就着豆浆吃面包,从大学课程聊到余村的风景。徐梦延才知道,解知钥34岁,江苏人,之前在一家国企做行政,考公考了三年,今年是最后一次机会,为了躲开家里的催促,才来余村复习。
“我妈每天给我发二十条‘考公成功案例’,”解知钥咬了口牛角包,眼睛亮了,“比城里面包房的还香。对了,你这面包没加改良剂吧?吃着很纯粹。”
徐梦延笑了:“我学的就是无添加工艺,以后打算用村里的杂粮做特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