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得特别认真,像以前在厂里检查设备图纸一样。
高峰期慢慢过去,人稍微稀疏了些。我得了空,给他打了杯冰可乐,推过去。“尝尝?糖精水。”
他瞪我一眼,但还是接过去了,抿了一口,没评价。
安静了一会儿,他忽然开口,声音没那么冲了,带着点探究:“你这……平时就你一个人盯着?忙得过来?”
“雇了两个学弟,轮流看店,我主要负责折腾这些。”我指了指脑袋,“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这儿,怎么让他们来了还想来。”
“净搞虚的。”他嘟囔一句,但没再说下去。过了一会儿,他又问:“那台子,听说挺娇贵?得经常保养?”
“嗯,定期得换台尼,清轨,调水平。不然打起来不爽。”我有点意外他还知道这个。
他点点头,不问了,又开始环顾四周。这次,目光里少了挑剔,多了审视,是那种干了一辈子实业的人对另一个“摊子”本能的评估。
坐了近一个小时,他那杯可乐没喝完,站起身:“走了。”
我送他到门口。他站在那块灯牌下,又抬头看了一眼。“不务正业”四个字在他脸上闪烁。
他转回头,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抬手,又重重拍了下我的胳膊。
“看着点,别……别亏了。”
说完,也没等我回应,拉开车门,发动,倒车,开走了。
我站在门口,看着车尾灯消失在街角,夜风吹过来,带着夏末的燥热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凉。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我妈发来的微信:“你爸回来了,一句话不说,钻书房看报纸去了。没发火,看来考察结果还行?”
我低头笑了笑,没回。抬头看看我的灯牌,店里传来台球碰撞的清脆声响和年轻人的笑闹。
我知道,这场仗,我才刚打赢了第一局。老同志的思想工作,任重道远。
但至少,这水漂,声儿挺响。
我爸那句“别亏了”余音绕梁,效果堪比开了光。
4 代际碰撞
第二天是周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我正弯腰给一张台子换新台尼,满头汗,就听见门口风铃叮当一响,一个洪亮又有点刻意拿捏的声音传来:
“咳咳……小伙子,这怎么收费啊?”
我一抬头,差点把手里的撬棍扔了。
我爸穿着他那件压箱底、领口都洗得有点松的白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领着一帮少说也有五六个、平均年龄五十往上的老哥们儿,堵在我店门口。个个都好奇地抻着脖子往里瞅,像极了老年观光团。
“老林,这就是你儿子搞的摊子?嚯,这灯,够亮堂!”
“看着是比老刘家那个强,他家地上老是黏糊糊的。”
我爸脸上有点不自在,但腰板挺得笔直,冲我使了个眼色,那意思很明显:赶紧的,接待!
我憋着笑,赶紧迎上去:“叔伯们好,平时一小时四十,周末五十。您几位是……我爸的朋友?那必须打折,按平时价算!”
“哎哟,那多不好意思!”几位老叔顿时眉开眼笑。
我爸大手一挥,颇有领导风范:“该多少就多少!支持年轻人创业,不用搞特殊!”说完,自己率先找了个空台子,拿起一根公杆,像模像样地比划了一下,结果第一杆就捅呲了,白球差点飞出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