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她没看见,在她转身离开房间的时候,小溪的眼睫毛轻轻颤了颤,眼角又滑下一滴眼泪,落在了冰凉的银镣上。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滴打在窗户上,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母女对抗,奏响了序曲。陈明月不知道,这副她亲手编织的银镣,不仅锁住了女儿的脚,更锁住了女儿的心,也为她们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第三章:月光证言
1994年的中秋,江南的月亮格外圆,银辉像流水似的漫过江南工艺美术厂陈列馆的青砖灰瓦。下午三点,馆内已经收拾得一尘不染,陈明月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手里攥着银丝镶嵌的样品,反复检查着展柜里的每一件银器——今天文化厅的官员要来考察,这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一环,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妈,您都检查第八遍了,这些银器比您的宝贝还金贵呢。”十四岁的林小溪背着双肩包走进来,书包上挂着的电子表“滴滴”响了两声,打破了馆内的寂静。她比五年前长高了不少,眉眼间多了几分倔强,手里还提着个黑色的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什么。
陈明月回头瞪了她一眼:“别没大没小的,这些都是陈家几代人的心血,是要进非遗名录的宝贝,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天文化厅的人来,你少说话,别又搞出什么幺蛾子。”
小溪撇了撇嘴,没再反驳,只是悄悄走到陈列馆角落的展柜旁,将帆布包里的东西拿了出来——那是一个巴掌大的电子设备,连接着展柜里的一盏小射灯,她熟练地按了几个按钮,设备屏幕亮了起来,显示着复杂的代码。这是她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二手编程器,偷偷研究了很久,就是想在今天试试自己设计的“互动银艺装置”。
三点半,文化厅的官员准时到了。厂长陪着官员们参观,陈明月跟在一旁讲解,从银丝镶嵌的历史渊源讲到制作工艺,语气里满是自豪。官员们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称赞,走到摆放银镣的展柜前时,一位戴眼镜的官员停下脚步,指着展柜里的银镣问:“这‘缠枝莲纹银镣’是陈师傅的代表作吧?听说还拿过国际大奖?”
“是的,这是我十五年前的作品,每一根银丝都是手工镶嵌的,光淬火就反复试了二十多次。”陈明月说着,伸手想打开展柜让官员看得更清楚,却没注意到小溪悄悄按下了编程器的开关。
就在这时,窗外的云刚好散开,中秋的月光透过陈列馆的天窗,直直地照在展柜里的银镣上。下一秒,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银镣在月光下投射出的影子,竟然不是银镣本身的形状,而是一道道交错的锁链,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展柜都罩住了。
官员们都愣住了,厂长也慌了,连忙解释:“可能是灯光的问题,角度没调好……”
陈明月的脸瞬间白了,她猛地转头看向小溪,正好看见小溪手里握着的编程器。“林小溪!你搞什么鬼!”她冲过去,一把夺过编程器摔在地上,设备屏幕瞬间碎裂,“谁让你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的?你是不是故意的!”
小溪被她推得后退了几步,却倔强地抬起头:“我没有故意捣乱!这是我设计的互动装置,我就是想证明,传统银艺也能和数字技术结合,银镣的影子变成锁链,是想告诉大家,别被传统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