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爷爷的,”男人解释道,“他去世后,我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里面有他的批注,我想把它修复好,留给我的孩子。”
林墨抬头看向男人,忽然想起他是谁——去年在古籍拍卖会上,她曾见过这个男人,他当时拍下了一本明代的孤本,出价毫不犹豫,一看就是懂行的人。
“您放心,我会好好修复的,”林墨说,“大概三天就能好。”
男人留下联系方式,临走前忽然问:“你是林静云先生的孙女吧?”
林墨惊讶地看着他:“你认识我外婆?”
男人笑了笑:“我爷爷和林先生是老朋友,他们年轻时经常一起探讨古籍修复。我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来这条巷子里玩,还见过林先生几次。”
林墨恍然大悟,难怪觉得他眼熟,或许小时候真的见过。她看着男人离开的背影,心里忽然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的心情格外好。她修复完老人的清代诗集,又开始修复男人的民国《唐诗宋词选》。在修复的过程中,她仔细阅读着书页上的批注,能感受到批注者对诗词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她忽然觉得,这些批注就像一个个密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她对素未谋面的男人的爷爷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三天后,男人如约来到铺子取书。林墨将修复好的《唐诗宋词选》递给她,男人翻开书,看到崭新的封面和平整的书页,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太感谢你了,”男人说,“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林墨笑了笑:“应该的。”
男人忽然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林墨:“这是我爷爷的另一本书,里面有他和你外婆的合照,还有一些他们探讨古籍修复的笔记,或许你会喜欢。”
林墨接过书,心里一阵感动。她翻开书,看到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外婆和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站在古籍铺前,笑容灿烂。照片的背面,写着“静云吾友,共勉之”几个字,字迹苍劲有力。
“这本书送给你,”男人说,“就当是谢谢你修复好了我爷爷的书。”
林墨抬头看向男人,眼眶有些湿润:“谢谢你。”
男人笑了笑:“不客气。对了,我叫陈默,以后有机会再来看你。”
林墨点头:“我叫林墨,随时欢迎。”
陈默离开后,林墨坐在藤椅上,翻开那本笔记。里面记录着外婆和陈默爷爷对古籍修复的见解,还有他们一起修复古籍的经历。林墨越看越入迷,仿佛穿越了时光,看到了外婆年轻时的样子。
从那以后,陈默经常来铺子里看书,有时会和林墨一起探讨古籍修复的技巧,有时会聊起各自的生活。林墨发现,陈默不仅懂古籍,还很喜欢文学,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渐渐地,林墨对陈默产生了好感,而陈默看她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温柔。
梅雨季节结束后,巷子里的梧桐树长得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天,陈默拿着一本古籍来到铺子,对林墨说:“下个月有个古籍修复交流会,在苏州举行,我想带你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