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扫了一眼那需求文档,技术要求高得离谱,工期却紧得吓人。这根本不是锻炼,是把一块烫手的山芋直接塞我手里,还美其名曰“机会”。
“张组长,这个模块的难度和周期…”我试图理性分析。
“困难?”他直接打断,眉头皱起,显得很不耐烦,“哪个项目没困难?就是有困难才要克服!年轻人不要总想着挑简单活干!要敢于挑战!我相信以你的‘能力’,没问题!”
他把“能力”两个字咬得很重,潜台词很明显:你做成了,功劳自然是我领导有方;你做砸了,那就是你能力不行,辜负了我的信任。
“好吧,我试试。”我低下头,掩去眼中的讥讽。
“不是试试,是必须完成!而且要快!质量要高!”他挥挥手,像赶苍蝇一样,“细节你自己把握,每周给我汇报进度就行。出去吧。”
回到工位,我看着那堪称变态的需求文档,心里冷笑。这项目分明是个大火坑,成功了收益巨大,但失败的风险更高。张涛自己不敢扛,就把我推出去当挡箭牌。
行,你想玩,我就陪你玩到底。
我打开电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看代码,而是熟练地检查了电脑上的办公通讯软件,确认所有聊天记录都会云端同步。然后,我设置了手机一个不起眼的快捷操作——一键开启录音。
接下来的几天,我扮演着一个被重任压得有些吃力、但依旧努力向上的下属形象。
每次去找张涛汇报或确认细节,我都“恰好”在用内部通讯软件给他发消息,或者“刚好”在需要口头确认时,手“无意”地放在口袋里的手机上。
“张组长,关于这个接口的并发处理,客户文档里写的是A方案,但您上次提过一嘴觉得B方案更优?我有点不确定,按哪个来?”我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
通讯软件上,同样的问题也同步发送了过去。
张涛通常看都不看具体内容,就不耐烦地回复:“这种技术细节别老问我!按你觉得最快的方案搞!我只要结果!”
“好的。”我点头,关掉对话框。手机里,他刚才那句“我只要结果”清晰地录了下来。
几次之后,他甚至养成了习惯,但凡我问他具体技术决策,他要么甩一句“你自己定”,要么就给出一个明显外行、会后患无穷的指令。
而每一次,无论是他敷衍的“你自己定”,还是愚蠢的“瞎指挥”,都被文字或音频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流入我那个加密的“项目日志”文件夹里,和我的原始方案、代码提交时间戳一一对应。
他对我偶尔表现出的“效率低下”(因为我需要时间记录和备份)和“反复确认”(为了获取更多证据)颇为不满,在部门小会上又点了我的名:“有些同事,不要总拿细节问题浪费领导时间,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我低着头,默不作声,手指在桌下轻轻点了一下,保存了这段会议录音。
看着他志得意满、对自己埋下的雷一无所知的背影,我心底一片冰凉的平静。
跳吧,尽情地展示你的无知和傲慢。
你每多跳一次,我为你准备的坟墓,就挖得更深一尺。
3.
“磐石计划”像一辆被张涛强行加上火箭发动机的破车,被他催动着踉跄前行。而他的表演欲,也随之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