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看着他熟练地分享文件,忽然问:“你好像……什么都提前准备了?”
“总得留一手。”夏弛凑近,压低声音,“就像你总在抽屉里备着胃药——我看见过。”
林砚的耳根微微发烫。他有慢性胃炎,胃药一直藏在抽屉最里面,没想到被夏弛发现了。
“其实你不用总硬撑着。”夏弛的声音很轻,“项目重要,身体也重要。”
网恢复时,夕阳正好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两人之间的地板上投下一道对角线,像一条温柔的分割线。林砚看着夏弛认真工作的侧脸,忽然觉得,这条线或许不是楚河汉界,而是某种隐秘的连接。
第三章 柔软的角落
裁员的风声像病毒一样在公司蔓延开来,名单还没公布,人心却已经慌了。林砚的名字出现在“优化候选”的内部流传版本里,理由是“过于注重细节导致效率低下”,夏弛的名字紧随其后——“工作态度散漫,不符合团队精神”。
“这纯属扯淡。”夏弛把打印出来的名单拍在桌上,难得没带笑,“咱们组的项目是这个季度评分最高的,凭什么先裁我们?”
林砚的手指在名单上划过,眉头紧锁:“是张副总监的笔迹。”他抬眼,“上个月他想把亲戚塞进项目组,被我以‘专业不符’拒了。”
夏弛挑眉:“公报私仇?这老头够阴的。”他忽然笑了,“看来咱们这对‘对角线冤家’,得暂时休战联手了。”
林砚没说话,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是他整理好的项目进度表、客户反馈、成本核算,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组的核心业绩数据,逻辑上挑不出错。”
“光有数据没用,得找到人证。”夏弛摸出手机,手指飞快地打字,“我认识行政部的姐,她上次说张副总监报销了一笔假发票,说不定能挖到点东西。”
两人的合作意外地默契。林砚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从成堆的文件里梳理出张副总监滥用职权的证据链;夏弛则像条灵活的鱼,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靠着平时“摸鱼”攒下的人脉,打听消息、找关键证人。
那天加班到深夜,林砚正在核对一份报销单据,夏弛突然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杯。“楼下花坛边有只流浪猫,刚下了崽,我买了点猫粮。”他把保温杯递给林砚,“顺便给你带了热牛奶,比咖啡健康。”
林砚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抬头时正好看见夏弛袖口沾着点猫毛,嘴角却带着满足的笑。他忽然想起上周,实习生说看到夏弛“摸鱼”是去帮隔壁楼的独居老人修电脑,当时只当是借口,此刻却觉得那散漫的外壳下,藏着他从未见过的柔软。
“你……”林砚顿了顿,“上次帮老人修电脑,是真的?”
夏弛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是啊,王奶奶的孙子在外地,电脑坏了没人管。再说了,修电脑也算练手,万一以后被裁了,还能开个维修铺。”他凑近看林砚的屏幕,“这张发票日期有问题,张老头把去年的票混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