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差异终究存在。何睿是典型的北京男孩,大气、爽快,却也带着几分来自大城市的漫不经心和消费主义习气。而姜栀,从小看着父母精打细算过日子,骨子里是勤俭和务实的。她会认真规划每个月的生活费,会为了省几块钱跑很远去买打折的水果,会心疼何睿点了一桌菜却吃不完。
有一次,何睿用他做兼职赚的钱,买了一对价格不菲的品牌情侣表,兴高采烈地送给姜栀一只。姜栀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担忧:“这太贵了!你兼职那么辛苦,干嘛买这个?退掉好不好?”
何睿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哎呀,送你礼物你就开心戴着嘛,想那么多干嘛?钱赚来不就是花的?”
类似的小摩擦偶有发生,但都被热恋的甜蜜冲淡了。姜栀会学着接受他的消费方式,何睿也会在某些时刻,被她那种认真的、带着烟火气的节俭所触动,觉得她“会过日子”。他会陪她去逛夜市,吃路边摊,看她因为砍价成功而露出小小的得意表情,那时他觉得,这种平淡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
他们也曾认真地规划过未来。何睿说过,毕业后想留在成都发展,或者带姜栀回北京。他搂着她的肩膀,信誓旦旦:“等我们工作了,稳定下来,就结婚。我爸妈肯定会喜欢你的。”姜栀靠在他怀里,心里满是甜蜜的憧憬。她甚至开始偷偷留意成都和北京的招聘信息,幻想过他们共同的小家会是什么模样。
那时,他们都以为,毕业、工作、结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爱情的滤镜太厚,厚到让他们忽略了彼此骨子里的差异,以及现实可能带来的风浪。
“何先生,您提到您擅长处理复杂的渠道冲突,能分享一下您具体是如何平衡不同渠道商之间的利益,尤其是在公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姜栀的问题开始深入,触及具体的管理情境。
何睿的回答依旧流畅,举了一个实例。但姜栀敏锐地捕捉到,在描述某些细节时,他的眼神有瞬间的游移,语速也微不可察地加快了些许。是紧张?还是……有所隐瞒?职业的敏感让姜栀在心中画下了一个问号。
她不动声色,继续追问:“很精彩的案例。不过,我注意到您在描述中,似乎规避了当时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是否牺牲了某些长期合作的区域性小代理商的利益?您如何评估这种短期策略对品牌长期渠道健康的影响?”
问题变得尖锐起来。何睿的额角似乎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试图用更宏观的战略说辞来应对。
看着他略显局促的样子,姜栀的心底,一丝复杂的情绪掠过。曾几何时,在她面前,他永远是那个成竹在胸、挥洒自如的何睿。何曾想过,有一天,他会坐在她的对面,接受她如此步步紧逼的质询。
裂痕,是从大四那年开始出现的。
周围的同学都在为前途奔忙,考研、考公、找工作,空气里弥漫着焦虑的气息。何睿的家境让他似乎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他并不十分着急,依旧过着相对轻松的日子,偶尔投投简历,也多是瞄准一些知名大企业,带着一种“我去是给他们面子”的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