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块?对我们家来说,是乐乐几年的兴趣班学费,是提前还贷的一小部分,是一笔需要精打细算才能挤出来的钱。
网络的争论更是铺天盖地。社交媒体上,“生命摇篮”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有人晒出预订成功的电子凭证,配文“新成员即将到来!”;
有人发起“十万块值不值”的投票,支持和反对几乎持平;
有女性权益组织高调支持,称之为“身体的自主权回归”;
也有伦理学家忧心忡忡,撰文质问“机器子宫中诞生的生命,其社会属性是否会被异化?”;
更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以后找对象是不是得先问,你是原生人类还是摇篮宝宝?”
家庭群聊里也炸了锅。
我妈发来一条长长的语音:
“囡囡啊,看到那个什么摇篮的新闻没?吓死人了!机器生孩子?这能靠谱吗?孩子生出来会不会缺胳膊少腿啊?还是自己生最保险,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
我爸接着发:
“十万?抢钱啊!我们那会儿生你,就在卫生院,几十块钱搞定!现在搞这么复杂,花里胡哨!”
我堂妹则兴奋地插话:
“姐!我觉得超酷啊!以后我要是生孩子,肯定选这个!我可不想身材走样!”
我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信息,手指悬在键盘上,不知该回复什么。
乐乐跑过来,举着她画得歪歪扭扭的一家三口画像:
“妈妈,你看!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我!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心头一酸,把她搂进怀里。
技术的洪流奔涌向前,裹挟着兴奋、焦虑、期待和恐惧,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只是其中的小舟,被推着往前走,不知前方是福是祸。
关于“生命摇篮”价格的争论,如同小小的水花,在技术普及的洪流中迅速被淹没。网络和现实中的话题,悄然发生了转变。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吃晚饭。电视里正播放着财经新闻,主持人提到“生命摇篮”的市场占有率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成为现象级产品。
陈明嚼着饭,眼睛盯着屏幕,含糊地说:
“哎,跟你说个事。我们公司隔壁部门,老刘家,用了那个‘摇篮’。”
“哦?”我正给乐乐夹青菜,闻言抬起头,“他们……不是有孩子吗?”
“嗯,又‘定制’了一个儿子。”
陈明放下筷子,语气有点复杂,像是羡慕又带着点说不清的别扭,
“听说花了……嗯,不止基础价。专门做了基因筛选和优化,智商预设比平均水平高15%到20%……啧,懂了吧?人家这起步就不一样了,以后的路怕是顺风顺水。”
“智商也能选?”我有些愕然。
“能啊!现在都宣传什么‘天赋优化包’了,智商、运动能力、艺术感知……只要钱到位。”
陈明拿起遥控器,换了个台,好像不太想继续这个话题,画面变成了吵闹的综艺节目。
乐乐眨着大眼睛,突然插嘴:
“爸爸,我们班李薇今天说,她爸爸妈妈也想要个‘摇篮’弟弟!说要跑得特别快,以后当运动员拿金牌!”
她的小脸上满是天真,“那李薇以后是不是就有跑得很快很快的弟弟了?像超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