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绣
林晚秋第一次见到那幅绣品,是在奶奶的樟木箱底。
那天是奶奶的七十八岁生日,老人突然说要整理旧物,让她帮忙把阁楼角落的木箱搬下来。箱子上了铜锁,锁孔里积满了灰,奶奶用钥匙拧了半天,才“咔哒”一声打开。一股混合着樟脑和陈旧绸缎的气味涌出来,像是打开了一段尘封的时光。
箱子里铺着褪色的蓝印花布,下面压着几件老式旗袍,领口袖口绣着精致的缠枝莲。最底下,裹着一幅用宣纸包着的绣品。林晚秋轻轻展开,深褐色的缎面上,一片朦胧的竹林在月光下舒展,竹叶的脉络用银灰丝线勾勒,风过叶动的姿态栩栩如生。竹林深处,一个女子的半张侧脸隐在光影里,鬓边簪着支白玉簪,衣袂被风掀起一角,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连衣料褶皱里的阴影都用深浅不一的丝线绣了出来。
“这是你太姥姥留下的,”奶奶坐在藤椅上,手指轻轻抚摸着绣品边缘,“她叫苏婉娘,当年是镇上最有名的绣娘。”
林晚秋学的是美术史,对传统刺绣颇有研究。她能看出这绣品用的是“盘金绣”技法,金线藏在丝线底下,让图案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细微的光泽变化。可当她的指尖触到女子衣袖时,一阵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像是摸到了深秋未化的积雪。
“太姥姥……是怎么走的?”她注意到奶奶的声音有些发颤。
“民国二十六年,绣楼着了场大火,”奶奶的眼神飘向窗外的老槐树,“火灭了之后,什么都没剩下,就找到这半幅没绣完的‘月下竹林’。”
那天晚上,林晚秋把绣品铺在书桌上,打算用相机拍下来存档。台灯暖黄的光洒在缎面上,她调焦时忽然发现,绣布上女子的眼睛似乎眨了一下。明明是用墨色丝线绣的瞳仁,此刻竟像含着水汽,幽幽地望着镜头。她吓了一跳,相机差点摔在地上。再定睛细看,绣品还是那幅绣品,女子的侧脸恬静依旧,仿佛刚才的瞬间只是光线造成的错觉。
深夜十二点,窗外的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林晚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声音在耳边萦绕。起初以为是风声,后来那声音越来越清晰——是“嗒、嗒、嗒”的声响,像是有人用绣花针轻轻敲击绸缎。
她壮着胆子打开台灯,声音突然停了。书桌方向却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那幅“月下竹林”不知何时从相框里滑了出来,平摊在桌面上。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在绣布上,林晚秋忽然发现,竹林深处的青石板路上,多了一串细小的脚印。脚印用银灰色丝线绣成,针脚新鲜得发亮,和陈旧的缎面格格不入,像是有人刚刚光着脚从那里走过。
第二章 绣楼残影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带着绣品去了巷尾的“老张裁缝铺”。张婆婆做了一辈子针线活,见过不少老绣品。她戴上老花镜,捧着绣品看了足足半个钟头,突然倒吸一口凉气:“这是‘留魂绣’啊!你太姥姥的手艺,当年在十里八乡都是数一数二的。”
张婆婆今年八十八岁,小时候见过苏婉娘。她说婉娘是苏州人,跟着逃难的父母来到镇上,十八岁那年开了家“婉绣阁”。她的绣品活灵活现,尤其是人物,眉眼间总带着股说不出的灵气,有人说她的针能“绣魂”,把人的精气神都绣进布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