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行跟着戚继光走了。他参加了台州大捷,跟着军队转战闽浙,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勇猛的战士。他总把那块"朱"字玉佩挂在脖子上,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他要替朱大人守住这片土地,也要替青溪村的乡亲们守住家园。
万历十三年,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沈知行跟着戚继光在平海卫与倭寇决战。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杀得血流成河。沈知行身上中了三箭,却依旧挥舞着长刀砍杀。他看见一个倭寇头目正举着倭刀刺向戚继光,想都没想就扑了过去。
倭刀刺穿了他的胸膛,他却死死抱住倭寇头目的腿,让戚继光有机会砍下他的脑袋。弥留之际,沈知行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忽然想起青溪村的溪畔,想起爹拍他后脑勺的样子,想起娘讲的故事。
"青溪的水......要汇入大海......"他喃喃自语,眼睛慢慢闭上了。
戚继光把沈知行的尸体带回了青溪村。全村人都哭了,女人们用青溪的水给他擦身,男人们把他葬在了鹰嘴崖上,坟前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青溪魂"三个字。
沈老栓每天都会去坟前坐坐,带着儿子最爱吃的麦饼,跟他说村里的事:"知行啊,今年的收成好,溪里的鱼也多......"风吹过崖上的灌木丛,沙沙作响,像是少年在回应。
许多年后,青溪村还在。鹰嘴崖上的石碑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可"青溪魂"三个字依旧清晰。村里的老人常给孩子讲沈知行的故事,讲他如何用竹矛刺倭寇,如何跟着戚将军打仗。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也学着当年的沈知行,蹲在溪畔看兵书,手里攥着竹矛。
有年春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青溪村。他拄着拐杖走到鹰嘴崖上,对着沈知行的坟深深一揖。村里人认出他是戚继光——他卸甲归田后,特意绕道来看望这个牺牲的少年。
"知行啊,"戚继光摸着石碑,老泪纵横,"倭寇被打跑了,百姓安宁了......你可以瞑目了。"
风从溪面上吹来,带着水汽和花香。戚继光仿佛看见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站在崖边,对着他笑,眼睛亮得像溪底的卵石。
青溪的水还在流,绕着黛色山岩,流过千百年。它记得那个叫沈知行的少年,记得他如何用生命守护了这一方水土。就像崖上的老樟树,虽然年轮一圈圈增加,可枝干依旧挺拔,守护着青溪村,守护着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守护着那份保家卫国的赤诚。
如今,要是你去青溪村,还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