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啥颜色?”陈志刚亲自询问。
“黄的,那种老式的,很厚的胶皮雨衣,帽子戴得很低,看不清脸。”孙老四比划着。
“身高体型?”
“唔……蹲着看不准,站起来的的话……应该不算很高,大概一米七多点?不胖不瘦吧。动作挺利索。”
“你看清他往哪个方向走了吗?”
“就……就往巷子里面走了。”孙老四眼神有些闪烁,“我当时也没多想,雨那么大,谁不赶紧回家啊。”
“你看到他的鞋了吗?或者他除了蹲下,还有没有其他动作?”陈志刚追问。
“鞋……好像是那种绿色的胶鞋,军鞋那种款。动作……”孙老四挠挠头,“他系完鞋带,好像从怀里掏了什么东西出来,亮晃晃的,然后就走进去了。我当时心里有点发毛,就赶紧骑车走了。”
“亮晃晃的东西?像什么?刀?还是什么?”
“说不准,雨太大了,反光,可能就是串钥匙吧……”孙老四的语气不太确定。
关键证人出现了,却又带来了新的迷雾。
技术部门根据孙老四的描述,连夜对案发地周边所有可能拍到那个路口的监控进行再次梳理。雨夜图像模糊,但在距离案发现场约三百米的一个便利店门口的自用监控里,真的捕捉到了一个模糊的穿着黄色胶皮雨衣的身影,时间点与孙老四的描述高度吻合!
然而,矛盾点也随之而来:首先,视频中的身影走向巷子后,如同蒸发一般,再没有从任何一个方向的出口监控里出现。其次,经过图像增强处理,发现那个身影脚下穿的,并非孙老四所说的绿色胶鞋,而是一双黑色的旧款运动鞋。
“他在撒谎?还是看错了?”李伟疑惑道。
陈志刚盯着定格的模糊画面,摇了摇头:“不一定。雨夜、紧张、匆忙一瞥,记忆出现偏差很正常。但他提供的‘亮晃晃的东西’和‘系鞋带’的动作很值得注意。‘系鞋带’的位置,恰好是巷子口监控的死角。凶手反侦查意识极强,他可能是在故意蹲下躲避监控,或者就是在那里做最后的准备——那亮晃晃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作案工具。”
“而且,”赵大年补充道,“他选择走向没有监控的巷子深处,说明他对那里的环境了如指掌。不是老住户,就是长时间反复踩过点的人。”
退伍军人的排查也取得进展。
名单上一個名叫王强的退伍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强,1965年生人,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南方某侦察大队服役,退伍后分配到光明纺织厂保卫科工作。档案记录显示,此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在厂里人缘不好,曾因打架斗殴受过处分。更重要的是,他和第四名受害者王芳芳的姑姑王秀娟曾是同事,据老员工回忆,王强当年曾追求过王秀娟但被拒绝,此后曾有过纠缠行为。
“王强现在在哪?”陈志刚立刻问道。
“资料显示,他九十年代末就离职了,之后去向不明。我们查了他的户籍信息,显示他已于三年前……病故。”
“死了?”会议室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一盆冷水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