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滚爬爬地冲上楼梯,回到一楼走廊,走廊的灯也亮着,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他知道,一切都不同了。
他的干预,关闭水闸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似乎激怒了这座活着的建筑,引来了更诡异和更不可预测的反击。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适应,会作出反击。
理性尝试带来的,是更深的绝望。
踉跄的跑回201房间,反锁上门,用桌子死死顶住。
他坐在床上,在调查笔记上颤抖地写下新的记录:
“事件:尝试关闭供水总闸。后果:疑似引发时间感知错乱及规则三(L-03灯失效)非定期触发。现象表现出对干预行为的反制特性。极度危险。警告:任何尝试改变系统状态的举动都可能招致不可预料的致命后果。”
写完最后一句,他放下笔,看着窗外浓得化不开的夜色。
这座公寓不再是囚笼那么简单了。
它就是一个活的,一个充满恶意的陷阱,而他,已经触动了它的神经。
3
清晨的阳光无法完全穿透静安居厚重的灰尘和压抑的氛围,只在走廊里投下惨淡的光斑。
陈岩几乎一夜未眠,每一次风吹过窗户的呜咽声都被他惊觉为那无声黑暗蔓延的征兆。
但恐惧过后,是更深层的职业本能被激活。他不再是来评估一栋楼,而是来剖析一个现象,一个拥有某种内在逻辑的系统,而任何系统,无论多么异常,都应有其规律。
他重新坐回桌前,摊开调查笔记和那本灰色的笔记本,他需要更系统的方法。
第一步:信息整合与假设
他将已知三条规则列出,标注时间、地点、触发条件及后果。规则一的惰化水和规则三的L-03灯似乎都与建筑的特定功能节点绑定,且具有精确的时间性。
规则二的质数人数则更像是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持续状态监测。
他有一个可怕的猜想:这些规则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可能是某个更大的更根本的异常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像是一个程序的多个bug,背后有一个无法理解的源代码。
第二步:环境勘测与数据收集。
他再次离开房间,这次的目标更明确。
他需要彻底检查这栋楼,寻找更多线索,尤其是关于那个质数规则。
他先去了地下室,白天的地下室虽然依旧阴冷,但L-03灯正常亮着,仿佛昨夜那恐怖的11秒从未发生。
他在灯下的墙壁和地面仔细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没有缺口,也没有灰烬,什么都没有。
他在附近发现了一个锈蚀的金属铭牌,半嵌在墙根,上面刻着一个模糊的编号:样本区-13。
他继续搜索整栋楼,二、三、四层的房间大多空置,积满灰尘,不似有人居住。但在一间304房间的床底,他找到了一本被遗弃的工作日志,扉页属于某家从未听过的前沿生物科技公司,日期是十年前。
日志内容多是日常维护记录,但在最后几页,字迹变得潦草慌乱:
“第13号样本的活性超出预期,隔离屏障出现周期性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