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摊开的课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高二开学第一天,空气里还残留着暑假的慵懒和躁动。陈静低着头,假装认真预习新内容,眼角余光却不受控制地瞟向斜前方那个空着的座位。
上课铃响前的最后一分钟,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带着一丝怯生生的犹豫。是林薇。
她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校服,怀里抱着几本看起来旧旧的书,低着头快步走到那个空位坐下,几乎没发出一点声音。
她是这学期刚从外地转来的,听说父母离异,跟着母亲搬到了这个城市。
陈静对林薇的第一印象是安静,像一株容易受惊的含羞草。
有一次陈静的笔滚落到林薇脚边,林薇捡起来递还给她时,手指微微颤抖,声音细若蚊蚋:“给你。”陈静道了谢,看到她嘴角似乎牵起一个极浅的微笑,很快又消失了。
最初的几天风平浪静。林薇成绩中游,不爱说话,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但作业总是工工整整。她像教室里一个淡淡的影子,存在着,却不引人注目。
陈静偶尔会和她搭话,问她借块橡皮,或者讨论一道数学题。林薇每次回应都带着点受宠若惊的谨慎,眼神里会亮起一点点微弱的光。陈静觉得她人似乎不坏,只是太内向了些。
然而,在高中这个微缩的社会里,与众不同往往意味着风险。林薇的安静、她的旧书包、她偶尔带的家常便当(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买零食),都成了某种“不合群”的标签。
最先发难的是王莎。王莎是班里的风云人物,家境好,长得漂亮,身边总围着几个女生,以她马首是瞻。她似乎天生就拥有一种敏锐的、用于寻找“猎物”的嗅觉。
“喂,你们看她的书包,是不是她妈妈用剩下的?”一天下课,王莎的声音不高不低,刚好能让周围一圈人听到,目光轻蔑地扫过林薇的方向。
林薇的肩膀几不可查地瑟缩了一下,头埋得更低。
旁边的女生配合地发出嗤笑声。
陈静正在整理笔记,手指顿了顿。她看向林薇,那个瘦弱的背影显得格外孤单。她心里掠过一丝轻微的不适,但很快压了下去。没必要惹麻烦,她想,王莎只是开玩笑吧。
但这只是个开始。
“不合群”的标签迅速被王莎和她的小团体强化、固化。她们开始给林薇取难听的外号——“闷葫芦”、“穷酸妹”、“小结巴”。她们故意在她回答问题时模仿她细小的声音,或者在她经过时夸张地捂住鼻子,仿佛她身上有什么难闻的气味。
林薇试图躲避,试图让自己变得更透明。但她越是退缩,王莎们的欺凌就越是肆无忌惮。她的书本开始“莫名其妙”地掉在地上,被踩上脚印;她的椅子偶尔会被涂上胶水;她的作业本会突然消失,最后在垃圾桶里找到碎片。
陈静目睹着这一切。她看到林薇眼中的光一点点黯淡下去,看到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看到她课间永远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像是疲惫不堪,又像是试图把自己藏起来。
有一次,林薇的数学作业被撕得粉碎,撒满了她的课桌。她低着头,一片一片地捡,手指抖得厉害。陈静正好从旁边走过,林薇抬起头,看了她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