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谈”,都有些抬举了。那过程,平静得像一杯放了三天的白开水,连个气泡都懒得冒。
他每周约我两次,雷打不动。
周三晚上看电影,周六下午吃饭。
看的电影,他会从导演风格、票房预测、投资回报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吃的餐厅,他会提前用APP查好评分和人均消费,精确计算出性价比。
我们之间,从未有过什么“你今天开不开心”之类的废话。
聊天内容永远是工作、宏观经济、国际新闻。
他甚至会问我,对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看法。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成熟男人的恋爱方式,高级,理性,不粘人。
订婚那天,他给我戴上那颗一克拉钻戒的时候,没有说“我爱你”,而是说:
“温暖,我综合评估了一下,我们很合适。”
“性格互补,三观基本盘一致,原生家庭背景匹配度高。从数据模型上看,我们的婚姻,稳定性会很高。”
我当时居然还傻乎乎地被感动了。
以为他在用一种理科生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我的认可。
现在回想起来,他说的,是“合适”,是“稳定”。
自始至终,跟“喜欢”这两个字,没有一毛钱关系。
婚礼筹备期间,他更是将他的“量化”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他直接给我发来一个名为《“W&G婚礼项目”成本控制与风险评估.xlsx》的Excel表格。
里面密密麻麻,把每一笔开销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
婚纱照,五千八,他备注:【你我各承担2900元】。
婚宴酒席,三万六,他用函数分成了两部分:【我方亲友20桌,共计2W,由我承担】,【你方亲友16桌,共计1.6W,由你承担】。
就连蜜月旅行,他都提前做好了PPT,详细罗列了机票、酒店、各项娱乐的费用,准备跟我五五开。
我当时真是脑子被驴踢了,居然还觉得他这叫“细心”、“有规划”、“尊重女性经济独立”。
新婚那三天。
我们住进了他那套“我们的家”。
可我总觉得自己像个闯入者,一个卑微的客人。
他的房子,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冷冰冰,秩序井然。
所有的东西都摆放得像是用尺子量过,每个角落都刻着他一个人的生活烙印。
而我的两个大行李箱,还孤零零地堆在客厅角落,像两个找不到归属的流浪汉。
第一天晚上,我想把自己的水乳精华放到卫生间的洗手台上。
一推开门,就惊呆了。
那大理石台面上,从左到右,按照品牌、系列、功效,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他的瓶瓶罐罐,比专柜的陈列还讲究。
我小心翼翼地,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挪了半天,才在最边上的角落里,给我那几瓶可怜的护肤品,找到了一个立足之地。
第二天早上。
我发现我的东西,被他整整齐齐地移到了洗手台下面的储物柜里。
他给出的理由是:
“台面上的物品摆放,有我固定的空间逻辑。你这样放,会破坏整体的视觉和谐。”
第三天。
我想在冰箱里放几盒我爱喝的酸奶。
他看到了,皱着眉头说:
“冰箱内部的空间和物品分类,我有严格的规划。咱们以后要买东西之前,最好先开个会,商量一下,避免资源冗余和空间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