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收起来了鱼肝油,她舍不得吃,想着还是给江暮云吃了才算物尽其用。
白秋绣的被面在婚礼上出了风头,看新房的人都说这被面气派,村里人都来找白秋,有绣被面的,有绣窗帘的。白秋换了不少油票肉票,家里的日子开始奔小康了。
白秋每天变着样的给江暮云改善伙食,红烧肉,糖醋排骨,都是江暮云爱吃的家乡菜。小黄也跟着借光,一张小脸吃得肥嘟嘟的,很快成为全村最胖的狗。
江暮云对白秋或许还能端着,可对她做的菜却完全没有抵抗力,一个月下来,人也壮了一点,渐渐褪去了少年的单薄与青涩,显现出了成熟男人的挺拔与伟岸。
这天生产队的铁姑娘队长卫红来找她,卫红是个大个子姑娘,苹果一样红彤彤的脸盘,一对大大的眼睛,平时扎着两个油亮亮的麻花辫,说话的嗓门像男人一样大。
可这天,卫红找到白秋说话却支支吾吾的,声音小的跟蚊子似的,老半天白秋才听明白。白秋一笑,拍着胸口说:“放心吧,包在秋姐身上。”
原来卫红要跟隔壁村的生产队长铁柱相亲,可卫红平时只穿劳动的衣服,没有漂亮衣服,她看白秋手艺好,就想让白秋给她绣一条花头巾。
白秋是真的花了心思,她想着卫红是铁姑娘队长,人长得英姿飒爽的,如果是一般的花色衬不出她的气质,发在头巾卫边上绣了一排象征丰收的小麦穗,又在头巾的一角绣了挑绒的向日葵花,金灿灿的活灵活现。
要说人靠衣装不假,卫红系上这条头巾,那精神头儿,放在二十一世纪就是妥妥的原生态美女。
卫红戴着白秋绣的头巾去梨花寨走一趟,白秋的手艺也传到梨花寨了,这下白秋的活计更忙了。
这天白秋给王二嫂绣完一张五福临门的门帘又换了二斤肉票,想着给江暮云包饺,就提上篮子准备到乡里供销社割一斤肉。
刚一出门就被镇里的邮递员叫做了:“白秋同志,这里有一封江暮云同志的信,你给收一下。”
白秋看了一眼,寄信的地址是上海市文化局,署名只有一个“竹”字。白秋皱了皱眉头,一些原主的记忆涌了上来。她记得一年前江暮云也收到过一封上海寄来的信,信是原主接收的,不过那封信被原主烧了。
白秋很不喜欢原主这样小家子气的做法,她把信留在了桌面上就出门去了。
白秋从镇上回来就张罗和面包饺子,嘴里哼着小曲儿“葱丝儿,蒜丝儿,牛羊肉丝儿~,花椒大料小海米儿尝尝有滋味儿~~”一股小女人的幸福充盈心间,整个人被填得满满的。
饺子一下锅香味就飘出去了,门上的铜铃铛一响,门口探进来一个毛绒绒的小脑袋,隔壁的狗蛋腆着大苹果是的小脸就挤进来了,像小狗似的吸了吸鼻子,淌着哈喇子说:“姐,你家包饺子?”
白秋知道孩子馋坏了,让他进院子跟着一块吃。等江暮云回来时就闻到满院子的饺子香,狗蛋的两只小手一手抓着一个饺子,小嘴吃的油汪汪的。
江暮云两条大长腿都不用大脑指挥就把人带到饭桌前了。土炕上的小饭桌,水灵灵的饺子冒着热气儿,醋香蒜香争先恐后地往鼻孔眼儿里钻,还没等吃下去人就暖了。
狗蛋吃饱了就抱着 小黄进屋里玩,看到屋里那么多书就拿过了看。狗蛋没有看过书,也不识字,所谓看书就是拿两只油乎乎的小手来回翻找书里的图看,还像小狗似的拿鼻子闻书上的油墨味。
江暮云对人都冷冷的,但对狗蛋的容忍度却很高,他看狗蛋喜欢书就给狗蛋找来一本带插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狗蛋翻翻书觉得上面的图很好看,可他不认字还是看不懂,江暮云就给他读。
白秋也是第一次听见江暮云读书,江暮云的声音很好听,醇厚而有磁性,尤其他的普通话里带一点恰到好处的南方音,听起来有一点软糯,正好调和了 他身上的冷淡。
白秋和狗蛋一起坐在炕头听,小黄好像也在听着是的,乖乖地趴在地上半眯着眼睛时不时地摇一下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