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实验室的荧光屏还闪烁着最后一组数据。农学博士林知夏揉了揉酸胀的双眼,记录下抗旱基因编辑作物的最终实验结果。连续七十二小时的工作让她头晕目眩,伸手去拿桌角的咖啡杯时,一阵剧烈的眩晕袭来。
黑暗中,她听见哭声。
不是一个人,是成千上万人的哀嚎,交织成一片绝望的交响。空气里弥漫着焦土和腐败的气味,热浪裹挟着沙尘灌入她的口鼻。
林知夏睁开眼,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无法呼吸。
龟裂的大地延伸至天际,枯树如骷髅般矗立在地平线上。衣衫褴褛的人们拖着虚弱的身躯缓慢移动,眼神空洞得令人心悸。远处,一群黑压压的人正围着一棵枯树,疯狂地剥下最后一点树皮。
“醒了?”一个嘶哑的声音从身旁传来。
林知夏转头,看见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妇人,正将半碗浑浊的水递到她唇边。
“你在路上晕倒了,可怜的孩子。”老妇人说,“喝吧,前面五十里都不一定有水源。”
林知夏本能地接过水碗,大脑飞速运转。这不是梦,触觉、嗅觉、痛觉都太过真实。她瞥见自己身上的粗布衣裳,手指上因长期做实验而留下的茧子还在,但皮肤明显粗糙了许多。
“现在是...什么年份?”她试探着问。
“崇祯十年呀,”老妇人诧异地看着她,“旱了整整两年了,你莫不是热糊涂了?”
崇祯十年?1637年?林知夏的农学史知识立刻被激活——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之一,最终导致大规模饥荒和农民起义,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她,一个现代农业科学博士,穿越到了明末大旱最严重的时期。
“谢谢您的救命之恩。”林知夏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代人的思维告诉她必须尽快获取信息。
老妇人名叫周婆,原是邻村的寡妇,旱灾后跟着逃荒队伍一路向南。据她说,这一带已经八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水干涸,井底见沙,庄稼全部枯死。
“朝廷发的赈灾粮呢?”林知夏问。
周婆苦笑:“那点粮食,到我们手里只剩一把麸皮。县太爷家的粮仓倒是堆得满满当当,可一斗米要五两银子,谁买得起?”
林知夏心中一沉。她深知大旱之后必有大乱,易子而食的历史记载突然变得如此具象可怕。
跟随逃荒队伍行走半日,林知夏见到了她永生难忘的景象。
路旁倒毙的尸体无人掩埋,被野狗啃食得残缺不全。一个母亲抱着干瘪的婴儿,机械地摇晃着,那孩子显然已经断气多时。最让她心惊的是,许多人腰间挂着小块干肉,她不愿去想那是什么肉。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林知夏喃喃自语。
作为农学专家,她知道即使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也存在生存的可能。问题是如何应用现代知识而不被当作异类。
傍晚时分,队伍在一片荒芜的山坡上歇脚。林知夏借口解手,走到偏僻处,从内衣口袋掏出随身物品:一支多用途工具笔、一小包消毒棉片、半块巧克力和最重要的——她的实验笔记本和几包种子样本。这些本应放在防护服口袋里的东西,不知为何随她一起穿越了。
她迅速翻阅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抗旱作物的培育数据和基因编辑方案。种子样本包括抗旱玉米、沙漠土豆和她的最新成果——一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超级抗旱辣椒“望天椒”,这种辣椒几乎不需要水分就能生长,果实富含维生素,正好可以应对眼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