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子归京带来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另一件震动京城上下的大事又迅速成为了焦点——皇帝正式下旨,为皇太孙长孙衍选妃。
皇命初下 群芳躁动
圣旨明发,言及太孙年已渐长,当择贤淑之女以正东宫,延绵国嗣。旨意中虽未明确指定人选,只说要“择德容工言俱佳者”,但这无疑是在各大世家门阀中投下了一颗巨石。
一时之间,京城中有适龄待嫁女儿的勋贵府邸无不蠢蠢欲动。说媒拉纤的冰人几乎踏破了各家的门槛,绸缎庄、首饰楼的生意空前火爆,各家都在暗中使劲,希望能将女儿送入东宫,搏一个未来的皇后尊荣。
茶楼酒肆间,议论的都是哪家小姐最有希望。 “要论家世,自然是镇国公府的嫡孙女,那可是开国元勋之后!” “李尚书家的千金据说容貌倾城,诗书琴画样样精通。” “王御史家的小姐德行最好,素有贤名...”
慕容将军府却门庭冷落了不少。众人皆知慕容家小姐虽才貌出众,但此前御前拒婚九皇子,已隐隐得罪了皇后,且其与太孙过往甚密,恐已惹陛下不快,入选希望渺茫。这种微妙的氛围,让慕容夫人心中更是忧虑。
皇后布局 志在必得
与外界猜测的不同,长春宫内,皇后柳氏对此事却是前所未有的上心和...志在必得。
“娘娘,各世家都动起来了,我们是否...”心腹嬷嬷低声询问。
皇后慢条斯理地修剪着一盆牡丹,唇角含着一丝冷峭的笑:“让他们争去。这太子妃之位,早已是囊中之物。”她放下金剪,接过宫女递上的热巾帕擦了擦手,“本宫的侄女,柳家的嫡女如烟,才是东宫正妃唯一的人选。”
为了这一刻,她已布局多年。侄女柳如烟自幼便按未来皇后的标准培养,容貌、才艺、礼仪无一不精,更在京城贵族圈中刻意营造出了“贤德淑良”的美名。
“陛下那边...”嬷嬷仍有顾虑。
“陛下?”皇后轻笑,“陛下最重规矩,看重门第。柳家是书香门第,世代清贵,父亲是当朝宰相,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如烟的身份,配太子妃之位,任谁也挑不出错处。更何况...”她眼神微暗,“陛下对慕容家,真就全然放心吗?一个手握兵权的将军之女,再出一个未来皇后?陛下心中,未必没有顾虑。”
她早已在皇帝耳边吹过风, 提醒慕容家权势过盛,又与太子情谊非凡,若再联姻,恐非社稷之福。皇帝虽未表态,但皇后知道,那颗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
“而且,”皇后语气转冷,“衍儿那孩子,对慕容娇娃心思不浅。本宫岂能让他如愿?这太子妃之位,必须是如烟的!只有这样,才能斩断他们的念想,将东宫牢牢控在手中。”
她吩咐道:“让如烟近日多进宫陪本宫说话。再去告诉她父亲,让他在前朝,多联络几位重臣,适时上奏,推举如烟。”
暗流汹涌 各显神通
选妃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东宫。
子衍听闻后,当场摔碎了一只茶盏。他脸色铁青,对前来禀报的心腹太监怒道:“告诉皇爷爷,边患未平,政务繁忙,儿臣无心婚嫁!”
然而皇帝的回复却异常强硬:“国之储嗣,岂同儿戏?此事已定,不得再议。”
子衍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发现自己即便贵为太孙,在许多事情上,依然无法自主,尤其是婚姻大事,更是牵扯朝局平衡的筹码。
他第一时间想到娇娃,心中充满了愧疚与焦灼。他命石磊务必设法传信出宫,向娇娃表明心迹,信中字字恳切,尽述相思与不渝之情,誓必尽力周旋,绝不另娶他人。
而宫外的娇娃,在得知选妃消息的瞬间,心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虽然早有预料,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依旧痛彻心扉。她收到子衍充满焦急与保证的信笺,泪珠无声滚落。
“小姐...”贴身丫鬟担忧地看着她。
娇娃擦干眼泪,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我没事。越是如此,我们越不能乱。”她知道,皇后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太子妃之位,更是要借此彻底打击子衍和慕容家。
她深吸一口气,对丫鬟道:“去请林风过来。有些消息,该让它在合适的时候,传到合适的人耳朵里了。”
选妃大幕拉开,看似是为储君择偶的喜事,实则已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新战场。皇后步步为营,志在必得;子衍奋力反抗,心系一人;而娇娃,则在风暴之外,冷静地开始布下她的棋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围绕着东宫女主人的归属,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