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着输入密码。苏望的生日,我们父母的生日,他的身份证号,我们共同养过的那只猫的名字……全都错了。每一次“密码错误”的红色提示框弹出,都像一次对我的无情嘲讽。
我靠在椅子上,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哥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他的密码,一定遵循着某种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的逻辑。我开始回忆,回忆我们从小到大所有共同的、隐秘的记忆。突然,一部我们都痴迷过的科幻电影,像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海。电影里,那个觉醒的人工智能,它的最终启动密码,不是一串数字或字母,而是一句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台词。
我颤抖着手,将那句我们曾经一起念叨过无数遍的台词,用英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了进去。
“The truth is in the data.” (真相,就藏在数据里。)
回车。
文件夹,应声而开。
没有我想象中,那些不堪入目的聊天记录,也没有愤怒绝望的日记。
里面只有一个东西。
一个独立的,仍在后台默默运行着的程序。程序的界面非常简洁,像一个高度定制的数据监控平台。平台的中央,有一个不断跳动的进度条,像一颗不知疲倦的心脏。进度条的上方,写着一行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文字:
“‘衔尾蛇’行为模式分析,已完成99.9%。”
而在平台的右侧,是一个长长的、可以无限滚动的列表。列表里,是几十个名字。
第一个名字,就是纪歆然。
在她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串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标签:【接触时间:117天】【情感模型:快速升温型】【需求类型:房产/高额现金】【威胁手段:举报偷税/曝光隐私】【成功率:100%】【目标结局:社会性死亡/物理死亡】
我的血,从头凉到了脚。这不是简单的备注,这是一个经过海量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精准画像!
我继续看下去。纪歆然的名字下面,是第二个,第三个……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跟着相似,却又在细节上略有不同的数据标签。有些人的“情感模型”是“长线慢热型”,有些人的“威胁手段”是“利用家人/制造丑闻”。
而这些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最近几年里,因为婚恋问题,而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的男性受害者。其中有几个,我还依稀在当时的社会新闻上看到过,他们被贴上了“渣男”、“骗子”的标签,被舆论的口水淹没,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人海里。
那一刻,我全明白了。
我那个天才哥哥,他不是没有发现自己被骗了。
恰恰相反,他很可能在纪歆然第一次向他索要那笔“恋爱保证金”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
但是,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选择报警,也没有愤怒地当面揭穿。他做了一件,只有他,苏望,才会做的事。
他把纪歆然,当成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结构复杂的“病毒样本”。
他用自己的全部身家,甚至自己的生命,当成了培养这个病毒的“皿”。
他假装自己被蒙在鼓里,一步步地,按照对方的剧本往下走。与此同时,他开始用他最擅长的方式——代码、数据抓取和行为分析,对这个女人,和她背后可能存在的一切,进行了一场,隐秘的,致命的,“反向调查”和“数据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