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清惊讶地发现江屿竟然知道他会画素描。这是否意味着江屿也曾注意过他?
中午休息时,两人坐在展厅外的长椅上吃盒饭。气氛有些尴尬,林见清努力寻找话题。
“我看过你的毕业设计初稿,”江屿突然开口,“很有创意。”
林见清差点被饭呛到:“你在哪里看到的?”
“美术系和设计系的联合评审会上。你的‘城市记忆’系列让我印象深刻。”
林见清感到受宠若惊。江屿是校园里有名的才子,能得到他的赞赏可不是容易的事。
“谢谢。其实我一直很欣赏你的画作,特别是那幅《晨光》。”
这次轮到江屿惊讶了:“你记得那幅画?”
“大一时的校展上展出过,对吗?画的是一个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的背影。”
江屿眼中闪过一丝林见清看不懂的情绪:“很少有人记得那幅画。”
就这样,两人之间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他们发现彼此对艺术有着相似的理解和追求,尽管表达方式不同——江屿倾向于传统国画,而林见清更擅长现代设计。
布展第三天,发生了一个小意外。当时林见清正在高处调整灯光,脚下不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江屿迅速扶住梯子,伸手稳住了他。
“小心。”江屿说,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
和三年前在画室里说的那句话一模一样。林见清的心猛地一跳,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初遇的那一刻。
“谢谢。”林见清从梯子上下来,脸微微发红。
江屿没有立即松开扶在他腰上的手:“你应该找人帮你扶梯子。”
“我通常都是自己工作,习惯了。”林见清解释道。
“现在不是一个人了。”江屿说完,自觉失言般松开手,转身去检查其他画作。
林见清站在原地,回味着那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江屿在暗示他们是一个团队?或者,有更深层的含义?
随后的几天,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林见清发现江屿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冷漠,只是不善于表达感情。而江屿也惊讶于林见清细腻的观察力和专业素养。
布展最后一天,突然下起暴雨,他们被困在展厅。林见清站在窗边看雨,江屿则在检查最后几幅画的位置。
“这里,”江屿指着墙角的一幅山水画,“是不是太低了?”
林见清走过去,蹲下身检查:“确实,再高五厘米会比较合适。”
当他起身时,不小心碰到旁边的展架,一个雕塑眼看就要坠落。江屿迅速伸手去接,却被尖锐的边缘划伤了手。
“你流血了!”林见清惊呼,急忙从包里找出创可贴。
抓住江屿的手时,林见清感觉自己的指尖在微微颤抖。他小心翼翼地为江屿贴好创可贴,抬头发现对方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
“怎么了?”林见清问。
“你的睫毛很长。”江屿突然说,“像画中人的睫毛。”
林见清愣在原地,心跳如鼓。这是三年来江屿第一次真正地“看见”他。
雨停后,他们一起走出展厅。夜空清澈,星星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