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分?人心?”贺南亭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薄唇勾起一个充满讽刺的弧度,棱角分明的脸上写满了资本的冷酷与对效率的绝对崇拜,“市场只认效率和规模!消费者要的是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美味!你那些玄之又玄的‘时辰’‘平衡’,不过是效率低下、无法规模化的遮羞布!”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实质的探针,试图刺穿屏幕那端赵泊砚的平静,“把配方交出来,赵老板。贺氏有最顶尖的食品研发实验室,最完善的工业化生产线,最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可以让‘赵记’这块百年招牌,让这所谓的‘养生汤’,出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千家万户的餐桌!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守着那方寸小店,守着几缸炭火,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赵泊砚的目光从牌匾上收回,重新落回跳跃的炭火上,橘红色的火光在他沉静的眸子里跳跃。他缓缓地、几不可察地摇了摇头,动作轻得几乎像一声叹息。“贺总所求的‘汤’,与赵记熬煮的‘汤’,并非一物。”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流水线上出来的,纵使形似,也失了那份调和阴阳、熨帖脏腑的‘气’。那‘气’,是炭火的热力一寸寸渗透进去的,是时间一分一秒沉淀下来的,是熬汤人那一刻的心境融进去的。失了这‘气’,充其量是调味料勾兑出来的浓汁,可以果腹,却无法养人。”他抬起眼,隔着屏幕,目光似乎穿透了物理距离,直直落在贺南亭写满征服欲的眼底,“养生之道,重在一个‘养’字。如春水润物,无声无息,日积月累。急不得,”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也……仿不得。”
屏幕暗了下去。谈判,再次不欢而散。巨大的落地窗前,贺南亭烦躁地扯开领带,昂贵的丝绸领带被随意丢弃在意大利真皮座椅上。他看着窗外奔涌浑浊的钱塘江,胸腔里翻腾着一种混合了挫败、不解和更强烈征服欲的情绪。赵泊砚,还有他那套顽固不化的“火候论”,像一颗硌在贺氏庞大商业齿轮里的石子,微小,却异常坚硬。
第二章:暴雨惊雷
真正将贺南亭所有耐心和试图“文明”解决的最后一丝理智彻底碾碎的,是一份来自他得力助理、秘密潜入“赵记”内部收集“情报”的报告。报告的核心,是几张模糊但足以辨认的照片,和一小包用简陋自封袋装着的、贴着潦草手写标签的褐色冻干块状物。
照片拍摄于“赵记”后巷深处一个隐蔽的、堆满杂物的小隔间——赵记的“研发室”。角落里一个落满灰尘的旧式冰柜里,赫然摆放着几包同样包装简陋的冻干块。标签上,是贺南亭已经无比熟悉的、赵泊砚清隽有力的字迹:“佛跳墙预制菜 - 试验品V3”。旁边散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配方比例、复水温度、口感评测、以及刺眼的“香气寡淡,层次混乱,远逊现炖,弃用”的结论。
背叛感。一种被愚弄、被戏耍的暴怒,如同滚烫的岩浆,瞬间冲垮了贺南亭引以为傲的理智堤坝。他死死盯着照片上那行“弃用”的结论,只觉得无比讽刺。原来他视若珍宝、苦苦求而不得的“赵记”核心配方,在赵泊砚眼里,是可以这样随意尝试、又轻易废弃的玩意儿?原来他口口声声坚守的“火候”“情分”,在利益的试探面前,也并非无懈可击?极致的失望和被虚伪欺骗的怒火,轰然冲顶,烧得他双目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