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期堤防(距今 4300 年):应急防洪的 “黏土芯墙堤”
一期堤防位于孟庄遗址西侧,紧邻卫河古河道,长度约 500 米,高度 1.5 米,厚度 4 米,核心结构为 “黏土芯墙 + 砂石外壳”:
材料选择:芯墙采用 “高塑性黏土”(黏粒含量 > 30%),经反复夯实(密度达 1.8 克 / 立方厘米),可有效阻挡洪水渗透;外壳采用 “粗砂石”(粒径 2-5 厘米),增强堤防抗冲刷能力。这种 “内防外抗” 的材料组合,解决了黄河下游 “洪水含沙量高、冲刷力强” 的问题 —— 堤防内侧(靠近聚落一侧)未发现洪水渗透痕迹,外侧(靠近河道一侧)的冲刷痕迹仅深 2 厘米,证明防洪效果显著。
施工工艺:采用 “分层夯筑”,每层厚度 10-12 厘米,夯窝直径 8 厘米(与遗址出土的石夯匹配),夯筑方向 “垂直于水流”,增强堤防整体性。堤防顶部宽 1.2 米,可容 2 人并行,推测兼具 “巡查通道” 功能 —— 堤防内侧发现的 “夯土脚印”(距今 4300 年),证明部落定期派人巡查,及时修补裂缝。
功能局限:一期堤防仅具备 “防洪” 单一功能,未配套灌溉设施,稻作种植仍局限于堤防内侧 “高阜区域”(面积不足 2000 平方米),且需人工挑水灌溉,效率低下。
2. 二期堤防(距今 4250 年):防洪灌溉结合的 “带渠堤防”
二期堤防在一期基础上向东延伸至 1000 米,高度提升至 2 米,厚度增至 6 米,核心创新是 “堤防内侧配套灌溉渠”(渠宽 1.5 米,深 1 米):
渠道与堤防的一体化设计:灌溉渠紧贴堤防内侧修建,渠底低于堤防顶部 1.2 米,通过 “闸门”(木质插板,2023 年发掘的 G5 号遗存)与卫河连通 —— 洪水期关闭闸门,堤防挡水;枯水期打开闸门,卫河水通过渠道流入稻田,实现 “防洪与灌溉的切换”。渠道壁采用 “黏土夯实 + 茅草防渗”(茅草层厚度 5 厘米),渗漏量仅为 “无防渗渠道” 的 1/3,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
水位调节装置:在渠道关键节点设置 “溢洪堰”(高度 0.8 米),当渠道水位超过堰顶时,多余水分通过溢洪堰排入下游沼泽,避免稻田积水;同时设置 “分水口”(间距 50 米),通过木闸控制向各稻田区的输水量,实现 “按需分配”。
功能升级效果:二期堤防使灌溉面积从 2000 平方米扩展至 8000 平方米,稻作亩产从 50 公斤提升至 70 公斤,部落定居人口从 300 人增至 800 人(通过聚落房屋数量统计),标志着 “水利 - 农业 - 人口” 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
3. 三期堤防(距今 4200 年):固定耕地边界的 “网格堤防”
三期堤防进一步扩展至 1500 米,形成 “主堤防 + 支堤防” 的网格结构,核心功能从 “水利调控” 转向 “耕地边界固定”:
网格布局:主堤防沿卫河延伸,支堤防垂直于主堤防,形成 “100 米 ×100 米” 的矩形网格,每个网格即为一块独立稻田(面积 1 万平方米)。支堤防高度 1 米,厚度 3 米,兼具 “田埂” 与 “次级防洪” 功能,使稻田区彻底摆脱河道摆动影响,成为 “永久性耕地”。
配套设施完善:每个网格内设置 “水井”(深 3 米,木构井壁),解决枯水期灌溉;网格角落设置 “排水口”(连接主渠道),解决暴雨积水;堤防顶部铺设 “木板栈道”(2023 年发掘的 M12 号遗存),便于人员巡查与田间管理。